美哉延绿亭,水竹含清秀。
中有鹿冠翁,枕书眠白昼。
云卿通家子,翘思远相候。
执手问平安,呼童列觞豆。
况当二阴月,大火将西流。
诗句原文:
美哉延绿亭,水竹含清秀。
中有鹿冠翁,枕书眠白昼。
云卿通家子,翘思远相候。
执手问平安,呼童列觞豆。
译文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景,他居住在一个美丽的绿色亭子中,周围环绕着清澈秀丽的水和翠绿的竹子。亭子里有一位名为鹿冠翁的老人,他正在静静地躺在书籍之间,享受着宁静的白昼时光。这位老人有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是与诗人有着深厚友谊的“云卿”。他们通过书信往来,相互问候平安。当朋友到来时,他们热情地招待,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和美酒来款待他。整个亭子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暑气在林间消散,凉爽的风透过窗户吹进,带来了一丝凉意。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两位好友相聚一堂,分享生活的乐事和奇闻轶事,不时举杯畅饮,品味着美食带来的愉悦。整首诗充满了对友情、自然和隐逸生活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典型的隐士生活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的“美哉延绿亭”一句,开篇便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而“水竹含清秀”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新和雅致。鹿冠翁的悠然自得和与云卿的深厚友情,以及他们在亭中欢聚的温馨场面,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人文画卷。最后两句“执手问平安”和“呼童列觞豆”,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之间的礼节之邦,也展示了他们乐于助人、重视友谊的一面。整体上,此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享受自然之美的人生态度。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美德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评析:
《杜东原酬意图》不仅是一篇描写隐者生活的优美诗篇,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它揭示了隐逸生活的价值所在,即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满足。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推崇。此外,诗中的“云卿”这一角色,象征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友情成为了诗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这种友谊超越了物质利益,建立在共同的精神追求之上,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中的一种珍贵品质。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隐居生活的赞颂,更是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一种呼唤和肯定。
创作背景: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著名学者、诗人,有《日鉴堂集》等传世。他在明朝中叶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当时许多文化名人交往密切,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悟,深受后人所敬仰。据现存资料显示,这首《杜东原酬意图》作于正德或嘉靖年间,具体时间不详。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可能来源于史鉴本人或他所经历的友人故事,通过对这些生活片段的艺术再现,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挚友谊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