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曹非夙契,抗疏偶同心。
先后蒙严谴,相将及故林。
新知乍倾盖,岐路忽沾襟。
但使存吾道,何须叹陆沉。
【解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描绘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之情。
第一联“分曹非夙契,抗疏偶同心”,写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分曹”指分派到不同的地方去当官,“抗疏”指向皇帝上书,提出批评和建议。“夙契”意为长久以来有深厚的友谊,“抗疏偶同心”的意思是说与朋友分别不是早就约定好的(因为两人都是为朝廷效力),而是偶然意见相同。
第二联“先后蒙严谴,相将及故林”,写诗人与朋友分别后被贬谪到边远之地的情形。“严谴”是严厉的责备,“故林”是指老朋友聚集居住的地方。这里暗含着诗人被贬谪的原因:他曾经给皇上上书(即“抗疏”),批评皇帝的错误决策。所以皇帝要给他惩罚(即“严谴”)。
第三联“新知乍倾盖,岐路忽沾襟”。写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悲凉情景。“新知”指刚刚认识的朋友,“乍倾盖”是形容刚结识不久就相互敬礼,“歧路”指岔路口,是分别的时候。“沾襟”是形容因悲伤而泪流满面的样子。
第四联“但使存吾道,何须叹陆沉”,写诗人对友人的安慰话。意思是说只要你们能够坚定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就不会为个人的得失而感到忧愁(陆沉是比喻被贬谪的意思)。
【答案】
【注释】
①分曹:分派官职。②抗疏:上奏章。③严谴:严厉的责罚。④故林:老朋友相聚的地方。⑤沾襟:因感伤而流泪。
译文】
我与你一起分派到了不同的职位,虽然平时没有过深的交往,但在上书言事时却志同道合。
你先后几次被朝廷责斥贬谪外放,我们一同来到边塞荒凉的地方。
刚结识不久就互相敬爱,突然在岔路口分手,不禁令人伤感。
只要你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又何必为个人受贬而哀叹不已!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当时诗人正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与友人同赴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考中后授左拾遗,与王仲舒、韩烨并称“三谏官”。由于受到牛僧孺的排挤,于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二月出京任睦州刺史,同年七月回朝任殿中侍御史。这首诗就是作者在送别友人时写的。
首联先点明与朋友分离的地点和原因。“分曹”是指出仕,“抗疏”是上书言事,二者虽不同,但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为朝廷尽忠。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情,既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又透露出他对朝廷的忠诚之心。
颔联紧承前句,进一步说明二人被贬的原因。诗人与友人都是因上书言事而被贬谪。然而,他们所受的惩罚却有所不同:一个是因上书言事而获罪,另一个却是因得罪权贵而获罪。这两句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它表明了诗人对权贵的不满和愤慨,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这种矛盾正是诗歌创作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颈联进一步描绘二人离别的情景。诗人与友人在岔路口依依不舍地告别,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溢于言表。然而,此时诗人却无法为友人分担这份忧愁。他只能默默地祝福对方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被个人得失所累。这种深情厚意让人感动不已。
尾联则是全诗的升华之笔。诗人用一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鼓励:“但使存吾道,何须叹陆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你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那么就不必为个人的得失而感到忧虑。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也是他对自己的信念的坚守和表达。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实则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遭遇的同情。诗人通过对二人离别情景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歌颂,展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权贵的不满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