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同作水曹郎,尊酒重逢在晋阳。
治郡久闻驰政誉,参藩新喜拜恩光。
两岐瑞应张堪麦,千里阴连召伯棠。
父老攀留知不久,汉廷卿相属循良。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陈子升(1608年-1647年),字明卿,一字采南,号横山,广东新会人。明亡后,曾参加抗清斗争,被捕不屈而死。这首诗是其为陈方伯所作。“昔年同作水曹郎,尊酒重逢在晋阳”:从前一起担任过县令的官员,如今又在晋阳重逢了。“治郡久闻驰政誉,参藩新喜拜恩光”:治理郡县已闻名于世,参赞藩封又得到皇帝恩准。“两岐瑞应张堪麦,千里阴连召伯棠。父老攀留知不久,汉廷卿相属循良”:两地之间像两条分枝一样的麦田相连,千里之内草木郁茂,好似连在了一起,如同招徕贤才的召公棠树一样。当地父老挽留他的时间不会太长,朝廷的重臣们都称赞他是个循吏和良臣。赏析:此诗是陈子升为其父陈方伯所作的颂词。
首联写与陈方伯的往事及今遇之感。“水曹郎”——水官,指县令。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当时作为北方军事重镇而置有县令一职。昔日与陈方伯共同担任县令,如今再度在晋阳重逢,感慨万分。诗人对陈方伯过去在任时的政绩十分了解,也一直把他视为知己朋友,所以重逢时格外欣喜。“治郡”句——治理郡县,意谓治理一方百姓。“参藩”句——参赞王事,辅佐王室。陈方伯此时被任命为王藩之臣,故称“参藩”。这两句从时间上讲,既叙旧,又写新;从空间上说,既写晋阳,也写陈方伯所任的新职。“两岐瑞应”四句,写自己任职晋阳的情景。“两岐”即“二岐”,形容两地间相距很远。“瑞应”即“祥瑞”,“张堪麦”“召伯棠”,皆指植物生长旺盛的景象。“张堪麦”句中“张堪”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臣。他在南阳一带推行德政,深得民心,被征为蜀郡太守,后迁庐江太守。他到任后,大力推行德政,并开垦荒地种粮。他的这种作法很受百姓欢迎。“千里阴连”句中“召伯棠”,相传是周代召公巡行天下,看到各地民风淳厚,特立木柱为标志,以示褒奖,后人称之为“召公棠”,也称“召伯棠”。这两句意思是:两地之间像两条分枝一样的麦田相连,千里之内草木郁茂,好像连在了一起,如同招徕贤才的召公棠树一样。这既是实写晋阳一带自然景色之美,也是暗喻自己治郡政绩之隆盛、人才之众多。“父老攀留知不久”四句,写当地人民挽留陈方伯之意态及原因。“父老”指当地老百姓,“攀留”就是挽留的意思。诗人认为陈方伯治郡的功德很大,因此老百姓挽留他的时间不会很长。“汉廷”句——汉朝朝廷,这里借指朝廷大臣。“卿相”句——古代称宰相为“丞相”、“冢宰”、“元辅”,后来统称为“宰辅”。这句意思是:朝廷大臣们都很称赞陈方伯是个循吏和良臣。最后一句总写陈方伯为官的功德。“汉廷”句中的“汉廷”,既指朝廷,也可理解为“汉朝”。这句意思是:汉朝朝廷的大臣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循吏和良臣。全诗语言平易质朴,意境开阔高远,格调清新隽永,堪称佳篇。
【答案】
又代陈方伯作昔年同作水曹郎,尊酒重逢在晋阳。
治郡久闻驰政誉,参藩新喜拜恩光。
两岐瑞应张堪麦,千里阴连召伯棠。
父老攀留知不久,汉廷卿相属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