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无司马赋,渴病亦相随。
伏枕谁堪问,酣歌闻尔为。
天清一叶下,日落万山悲。
留滞惊秋早,还家未有期。

【注释】

初秋(一作“残秋”):秋季的开头。欧桢伯:名不详,当时为福建提点刑狱公事,是作者的朋友。《宋史·欧公传》称欧公:“在朝有直声,晚节尤清修。”青溪馆:馆名,在福州,作者任福建提点刑狱公事时所居之馆。余值病不赴:我因病不能前往参加。分得期字韵:应和了“期”字韵。欧公《喜雪》诗中有“分得期字”句。期:盼望,期望。

本无司马赋,渴病亦相随:本来没有《司马赋》的文才,口渴和疾病也常常相随而来。司马:指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以《子虚赋》、《上林赋》著称于世。

伏枕谁堪问:躺在床榻上,有谁能来问候?谁堪问:谁能够询问。

酣歌闻尔为:醉后高歌,听说你是这样的人。

天清一叶落:天晴了,一片树叶飘落下来;日落万山悲:太阳落山了,群山都显得悲伤。

留滞惊秋早:滞留在外,惊觉秋天到来已晚了。留滞:逗留。

还家未有期:回家的日子还没有定。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欧公因与友人相聚,邀人同饮,而诗人却因病未能前往。诗人在酬答中表示了自己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此诗前半写自己病中的闲适,后半写诗人的归思,情深意长。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痕。

首联两句,写欧公招宴,诗人因病未至,只能遥寄思念。首句“初秋”,表明季节;次句说“病”,暗示生病的原因。“欧公”二字,点明欧公身份。“欧公”在宋代是官署名,相当于后来的“尚书省”。欧公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曾任集贤院学士、枢密承旨等职。欧公为人正直刚毅,敢于直言进谏,因而得罪权贵,被贬到南方的许多地方。他关心人民疾苦,勤政爱民,深受人民的敬仰。他的文学成就很高,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后人称他为“文章太守”。

中间两联,写欧公宴集时的情形。第一联“伏枕谁堪问”一句,写宴会时的情景。“伏枕”即卧着。“谁堪问”即谁来问候呢?这里指谁来慰问自己的健康呢?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因病不能出席宴会的心情,又表现出欧公对自己的关心。第二联“酣歌闻尔为”一句,写宴会时的欢乐气氛。“酣歌”即畅饮高歌。“闻尔为”即听说你这样。“闻”字照应了上句中的“谁堪问”,“尔”字照应了下句中的“为”。“闻尔为”即听说你这样高兴啊!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宴会的赞美和对欧公的热情颂扬。

最后两联,抒发诗人的感慨。“天清一叶落”一句,写宴会结束的情景。“天清”即天气晴朗。“一叶落”用《楚辞·九辩》中的句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里的“一叶落”比喻宴会结束时天色渐晚,万物凋零。“日落万山悲”,意思是太阳已经落山了,群山都显得悲伤起来。这一句描写了宴会结束后,诗人独自留在青溪馆的伤感心情。“留滞”即滞留,指诗人因病未能返回原处。“惊秋早”即感叹秋天到来得太早,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最后两句,“还家未有期”一句,写诗人渴望早日归家的心愿。“还家”即回家。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宴会的描绘,表现了对欧公的敬意和自己因病未能参加宴会的遗憾。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