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国常存感慨余,一身牢落鬓萧疏。
官闲勿谓全无事,前岁闻君有谏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词语来分析。“筹国常存感慨余”,“筹国”是说国家大事要经常考虑;“感慨余”,即感慨之余。“一身牢落鬓萧疏”,身在官位,却感到孤独无依,形容自己处境的艰难。“官闲勿谓全无事”,“官闲”,指官职低微,无所作为。“勿谓全无事”,不要认为什么事都与自己无关。“前岁闻君有谏书”,“前岁”是指一年以前,“闻君有谏书”,听到你曾上书劝谏。“谏书”,是臣子向皇帝进谏的奏章。“君”指诗人的朋友茅荐,他曾任白下(今江苏南京)县令。“有谏书”,即写过劝谏书。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于茅荐被贬白下时,诗人通过描写茅荐的处境和生活感受,抒发了对朋友遭受打击的同情,并希望友人能够为朝廷出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筹国常存感慨余”,“筹国”,为国家大事操心谋划。“常存感慨余”,常常为国家大事而感到感慨。“一身牢落鬓萧疏”,“牢落”,孤零冷落的样子。“鬓萧疏”,头发稀薄。“一身牢落”,形容自己的处境十分凄凉。“身在官位,却感到孤独无依,形容自己处境的艰难。”说明诗人此时已辞官在家,生活困苦,心情抑郁。
译文:
常为国家大事操劳感慨之余,我一身孤苦,头发稀薄。当官的时候不要觉得无事可做,一年以前我曾上书劝谏。
赏析:
诗一开头就点明诗人因国家大事操心谋划而感叹,接着便直抒胸臆:“常为国家大事操劳感慨余。”“常为国家”,是说诗人时刻不忘国家的大计、大政,时时关心国家大事。而国家大事又多与国家安危相关,因此诗人自然也常为国家事而感叹不已。这里“感慨余”三字,表明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忧虑。
“一身牢落鬓萧疏”。身在官位,却感到孤独无依,形容自己处境的艰难。“身在官位”,是说诗人仍在任上任职;“但感到孤独无依”,则表明诗人已辞官在家,心情抑郁。“身在官位”句中的“但”,表明这种孤独感并非一时之间产生,而是长期以来的感受。“一身牢落”,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又透露出他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最后两句说:“官闲勿谓全无事,前岁闻君有谏书。”既然已经辞官回家,就不要以为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一年以前,我听说你曾上书劝谏,那时你还在担任官职呢!这两句是对前文的补充解释,说明当时诗人虽已辞官,但并未完全脱离官场。同时,也说明了茅荐在一年以前曾上书劝谏,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作于茅荐被贬到白下时,诗人通过描写茅荐的处境和生活感受,抒发了对朋友遭受打击的同情,并希望友人能够为朝廷出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