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流水曲,隐几绝逢迎。
乱竹烟初敛,孤村雨乍晴。
邻翁分药草,稚子进藜羹。
谁识幽居处,无营度此生。

【注释】

郊居即事:郊居,在郊外的住处;即事,眼前的景物。

柴门:指简陋的门,借指隐居之所。

流水曲:流水声曲折宛转。

隐几:指闲静无事地坐着。

逢迎:迎合,讨好。

乱竹:形容竹林茂密。

烟初敛:烟雾开始消散。

孤村:孤单的小村落。

藜羹:用藜草煮成的汤,藜为野菜,这里泛指野菜。

度此生:度过这一生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诗。诗人描绘了一幅幽深僻静的画面。他居住在郊外,门前是潺潺流水和翠绿成荫的竹林,过着闲适宁静的生活。

首联写诗人的居处。“柴门流水曲”,点明了诗人的家就在水边,而家门又设在溪流的弯曲处,可见诗人所居之地十分清幽,远离尘嚣。“柴门”与“流水”这两个意象,不仅写出了诗人居处的地理位置,而且通过它们之间的自然关系,传达出了一种恬淡、闲逸的境界,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隐几绝逢迎”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隐逸态度,表明他在面对世俗纷扰时,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心态,不为外界所动。这一联中,诗人运用简洁的文字,将诗人的居处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继续描述诗人居处的景色。“乱竹烟初敛”,描绘出诗人居处周围茂密的竹林,随着清晨的到来,雾气逐渐消散的情景。“孤村雨乍晴”,则是诗人居处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在雨过天晴后的景象,显得清新脱俗,与前文的静谧环境相得益彰。这两个画面虽然看似独立,但实则紧密相连。诗人居处周围的自然环境,正是他隐居生活的重要背景。

颈联进一步描绘诗人与邻里的交往。“邻翁分药草”,诗人与邻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度过了生活中的困难。“稚子进藜羹”,诗人的孩子向邻居请求食物,表现出孩子对邻里的亲近和依赖。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邻里间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诗人与孩子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谁识幽居处?无营度此生”,诗人反问自己,究竟有谁能真正理解这种隐居生活的意义呢?他并不追求名利,只是简单地过着每一天,享受着这份宁静和自由。这里的“无营度此生”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自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居处的描述、对邻里关系的描绘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中的意境深远,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