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悲歌者,相违路几千。
著书曾入赵,击筑更游燕。
白羽徵兵日,黄金结客年。
幕中工草檄,还忆旧青毡。

诗句释义

  1. 塞上悲歌者,相违路几千。 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边塞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塞上指的是边远荒凉的地方,悲歌者则指那些因战事而流离失所、心情悲凉的人。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不得不离开故乡,踏上征途,而他们与家乡亲人相隔数千里,无法相见,只能通过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
  2. 著书曾入赵,击筑更游燕。 这句描述了诗人曾经到访过赵国(古代地名),在那里著书立说,留下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同时,他还曾到访过燕国(另一个古代地名),在那里弹奏筑(一种古代乐器)演奏歌曲,享受着那里的美好时光。
  3. 白羽徵兵日,黄金结客年。 这句描绘了战争时期士兵出征的情景。白羽象征着白色的羽毛箭,征兵日则是指士兵出征的日子。黄金则代表着富有和荣耀,结客则是结交朋友的意思。这里的“年”可能是指岁月,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4. 幕中工草檄,还忆旧青毡。 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幕府中工作时,经常撰写檄文(一种古代公文),回忆起过去在青毡(一种草编的坐垫,常用来招待客人)上的欢聚时光。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在边塞的生活经历,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译文
塞上边关悲歌者,分别已数千里。
著书求学曾入赵地,弹琴唱歌游燕地。
战旗飘扬征兵日,黄金闪耀结客年。
营帐之中常挥笔,怀念故友青毡席。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在边塞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他对家乡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的“塞上悲歌者,相违路几千”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了边塞战场的残酷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接着的“著书曾入赵,击筑更游燕”,则描绘了诗人在边塞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他如何通过音乐和文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最后两句“幕中工草檄,还忆旧青毡”,则透露出诗人对家乡和朋友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的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