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无战伐,何事亟传烽。
谁借军中箸,长驱海上艟。
檄堪清瘴疠,佩欲解芙蓉。
不尽忧时意,荒村听暮舂。
【注释】
- 春日幽居十首:即《春日山中》。薛景登,字子高,北宋人。曾任殿中丞,知建州军州事。这首诗是和薛景登上官的诗作。
- 几年无战伐:几年里没有战争。
- 何事亟传烽:有什么急迫的事需要传烽火?
- 谁借军中箸:是谁借军中的餐具?箸:筷子。
- 长驱海上艟(chōng):远航海上的船。
- 檄堪清瘴疠(zhài lì):檄书可以清除瘴气。檄,古代一种文书,用木头刻写,分上下两版,上版为皇帝的命令或诏书,下版为臣下对皇帝的奏章。檄文往往用来征召兵马、讨伐叛贼等。清:清除。
- 佩欲解芙蓉:佩带的玉饰想解除,指换掉。芙蓉:这里比喻玉饰的美色。
- 不尽忧时意:无法表达忧虑时局的意思。时:指时局。
- 荒村听暮舂(chōn):荒废的村落中传来了黄昏时分的舂米声。
【赏析】
此组诗是作者在建州任内与友人薛景登相互唱和所作。诗人因感时艰而作此诗,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之情。
首联“几年无战伐,何事亟传烽”,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开篇,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同时也透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反感。“无战伐”三字,既写出了战乱的稀少,又反映了和平的可贵;而“何事亟传烽”则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一联既是对现实的感叹,也是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颔联“谁借军中箸,长驱海上艟”,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谁借军中箸,长驱海上艟?”诗人借用了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里的“箸”指的是筷子,是军中的餐具;而“艟”(cōng)则是一艘大船的名称。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颈联“檄堪清瘴疠,佩欲解芙蓉”,诗人通过对檄书和玉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注和担忧。檄书是用来征召兵马、讨伐叛贼等的文书,而玉饰的美色则象征着美好的愿望。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既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也体现了对美好愿望的向往。
尾联“不尽忧时意,荒村听暮舂”,最后两句诗人以设问的方式收束全诗,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既有对时局的担忧和忧虑,也有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荒村中传来的舂米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这首诗以设问的形式开篇,通过描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典故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注和担忧以及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