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西风起,萧条暮雨频。
山楼连堞垒,郡路入荆榛。
怀古过沅水,悲秋吊楚臣。
芷香堪采掇,思寄日边人。
【注释】:
沅水驿:位于今湖南芷江县西南。
西风起:指秋天来临了。
萧条:寂寞冷落。
堞(die):城上女墙,也泛指城墙,这里指代城池。
荆榛:一种灌木,丛生茂密,这里比喻乱草。
楚臣:屈原。
芷香:一种香气浓郁的香草,这里指代芳香,也可借指芳香的香料。
采掇:采摘。
日边人:日边,太阳附近;日边人,这里指代皇帝。
赏析:
这是一首写于怀古思乡的诗。诗人以“悲秋吊楚臣”为题,通过描写湘江一带秋景,抒写自己的思归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和怀念。
首联两句点明时令。秋风萧瑟,雨打落叶,一片凄凉景象。“江上”,点出地点;“西风”,点出时间。“暮雨”二字,既写出天气,也渲染了气氛。“连”,即接连不断,层层叠叠;“垒”,堆积。这两句写山楼高耸入云,城外草木杂陈,道路荆棘遍布,一派荒凉景象。“连堞垒”三字,形象地勾画出山势起伏的轮廓,令人感到山峦重叠,气势磅礴。“郡路”,即郡中的道路,也指通向京城的道路。“入”,是“通”的意思。这句写通往京师的官道被草木堵塞,荆棘丛生,行人稀少。“郡路入荆榛”四字,将诗人所处之地写得十分荒僻。“入”字下得有力,把道路之艰险和行人之稀少,生动地展现出来。
颔联承首联而来。“怀古过沅水”,点明怀古的主题。“怀古”,即追忆古代历史人物。“怀古过沅水”,意思是说,诗人在沅水边徘徊流连,思绪万千。“悲秋”,是全诗感情的基调。“吊”,即吊唁,这里指凭吊或凭吊之意。“悲秋”与“吊楚臣”,两联紧密联系,一气贯串。“楚臣”指屈原。诗人在怀古之余,又想起楚国大臣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曾因遭谗言而遭贬斥,投汨罗江自尽。他忠于国家,忧心国事,至死不渝的精神感人至深。诗人在湘江边凭吊屈原,想到自己报国无门,内心十分悲伤。
颈联承颔联而来。“芷香堪采掇”,是说那芷草的香气很浓,值得采摘。诗人在凭吊屈原的同时,又想起家乡的芳草。“堪采掇”,说明诗人对家乡的芳草十分留恋。“思寄日边人”,表明诗人要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给远方的人。“日边”,指的是朝廷,也是指皇帝,这里兼而有之。“日边人”指代皇帝,也是诗人自己,表明诗人要把自己的思乡情寄给皇帝。“思寄日边人”,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思寄”二字,表明诗人思念的对象已由个人扩展到了他人,表现出诗人的胸怀之大和情感之深。
末联承接前四句。“日边人”,既是对皇帝的称呼,也是诗人的自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要把思念寄托在君王身上。这一句是全诗感情发展的结果。诗人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