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看月色,移席近前楹。
河汉三更没,关山万里明。
风烟依独戍,砧杵闭空城。
此夜高堂上,多应念远征。
【注释】
查城:即上元县,故址在今安徽省宣城市。
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日。
移席:换到靠近前楹的座位。
河汉:银河。
三更:夜半。
关山:泛指南方险要的山川。
砧杵:捣衣石和杵,古代妇女捣衣所用的器具。
高堂:高大的厅堂,这里指远行的人的家。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诗人在上元节之夜,观赏明月,思念远征在外的家人的情景。
“中秋看月色,移席近前楹。”“中秋”即农历八月十五日,古人称此夜为月夕。“中秋观月色”,是说赏月。“移席”即把席子移到近前,以便能更好地观赏月光。“楹”是房屋中的横木。“前楹”,即靠近正中横木的地方。这句意思是说,由于月亮太圆太大,自己无法看清它的细节,所以只好把坐席移到靠近正中横木的地方去欣赏。从“移席”这一动作可以想见诗人赏月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
“河汉三更没,关山万里明。”“河汉”指银河,这里借指明亮的月亮。“三更”是半夜时分。“三更没”即银河消失在天边。“关山”泛指南方的险要山河。“万里明”,意思是银河虽然消失了,但那遥远的关山却依然明亮如昔,显得格外壮观。这一句写诗人观赏到了一轮明月,但银河已经消失,关山依然灿烂夺目,令人赞叹不已。
“风烟依独戍,砧杵闭空城。”“风烟”指军营里的炊烟。“戍”是军队驻防的地方。“独戍”指军营中只有一座哨所。“砧杵”指捣衣声。捣衣是妇女们为了丈夫即将出征而做的针线活,她们将做好的衣服挂在门前的砧石上,用杵捶打使衣服结实耐用。“空城”指没有战争的城池。这两句是写将士们在营中点起炊烟,听到妻子捣衣的声音,想到远在边疆的亲人,不禁感到惆怅。
“此夜高堂上,多应念远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情。他想象着家人此时一定还在家中高堂上,看到自己遥望星空,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不由得心中涌起了一股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明月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