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依刘计,间关入蜀身。
中原无社稷,乱世有君臣。
峡路元通楚,岷江不向秦。
空山一祠宇,寂寞翠华春。

昭烈庙

漂泊依刘计,间关入蜀身。

中原无社稷,乱世有君臣。

峡路元通楚,岷江不向秦。

空山一祠宇,寂寞翠华春。

译文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昭烈庙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首句“漂泊依刘计,间关入蜀身”,描述了诗人在乱世中艰难地依附于刘备的计划,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来到了蜀地。这里的“漂泊”和“间关”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辛酸。

次句“中原无社稷,乱世有君臣”,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中原地区已经失去了国家的根基,而乱世中却依然存在着君臣关系。这里的“社稷”和“君臣”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分别代表了国家的稳定和统治者的地位。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混乱时代的无奈。

第三句“峡路元通楚,岷江不向秦”,进一步描绘了蜀地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蜀地地处险要之地,虽然有长江之水,但并不流向中原,而是通往楚国。这里的“峡路”指的是蜀地的山川地势,“楚”和“秦”则是古代的两个国家,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蜀地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其与中原地区的相对隔绝状态。

最后一句“空山一祠宇,寂寞翠华春”,则描绘了昭烈庙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说的“空山”指的是荒芜的山野,“翠华春”则是指春天的景色。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昭烈庙的孤独和冷落,同时也暗喻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昭烈庙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乱世中君臣关系的反思。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历史观察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