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多树木,百里人民稀。
时有四五家,茅茨隔山陂。
沙田不可耕,何以御岁饥。
门前数亩园,只收蓬与藜。
平明出汲涧,薄暮始得炊。
童稚那敢出,但畏逢虎罴。
草黄纳晚禾,桑绿催官丝。
嗟尔远方人,辛苦谁具知。

【注释】

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沅陵:县名,治所在今湖南芷江县。

杂诗:指作者在旅途中所作的诗歌。

百里人民稀:百里之内没有人家。形容山高路远,人烟稀少。

茅茨(fù):用茅草盖成的屋顶。

沙田不可耕:因沙土不肥沃,无法耕种。

御岁饥:抵御年成不好带来的饥荒。

蓬、藜(lí):都是野草,这里指庄稼。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汲(jí):打水,汲水。涧(jiàn):山间的小溪流。

薄暮:傍晚时分。炊(chuī):做饭。

童稚:小孩。

纳晚禾:收割晚上种的庄稼。

桑绿:桑叶变青,是蚕吐丝的时节。催官丝:催收官税丝绢。

嗟:叹词。

辛苦谁具知:谁能体会长途跋涉的辛劳。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自武陵到沅陵道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开头四句写山深路远,民居稀疏;中间四句写农事艰难,收成无望;最后四句写旅途的艰辛,无人理解。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苦难生活。

首联“山深多树木,百里人民稀。”描写了山深谷幽的环境,山深树密,人烟罕至,百里之外才有人家。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颔联“时有四五家,茅茨隔山陂。”“时有”二字,表现了时间的短暂与生活的艰辛。“隔山陂”则描绘出一幅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卷,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乡村之中,感受到那份淳朴与安宁。

颈联“沙田不可耕,何以御岁饥。”“沙田不可耕”,意味着这片土地荒芜,无法耕种;“御岁饥”则表明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们面临着年年饥荒的威胁。这两句诗将诗人的关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感忧虑。

尾联“门前数亩园,只收蓬与藜。”“门前数亩园”,指的是诗人自己的田地;“只收蓬与藜”,则是说这些田地只能收获一些野草之类的农作物。这里的“蓬、藜”并非真正的粮食,而是比喻那些贫瘠的土地无法产出任何有用的物资。这种描述让人不禁为那些辛勤耕作的农民感到心疼,也让人对国家的税收制度产生了质疑。

此诗以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它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和谐,更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刻画和描绘,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倾向。这种艺术风格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思想深度,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