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冠憔悴老钟仪,大府人传草檄时。
书剑旧参横海幕,铙歌新咏渡淮师。
伯才共惜陈琳老,京国空怀庾信悲。
奏罢谈洋尝药后,刘基何事笑陈基。
南冠憔悴老钟仪,大府人传草檄时。
书剑旧参横海幕,铙歌新咏渡淮师。
伯才共惜陈琳老,京国空怀庾信悲。
奏罢谈洋尝药后,刘基何事笑陈基。
注释
- 南冠憔悴:指因受辱而失去尊严,如同囚徒一般。
- 大府:指朝廷或官府。
- 草檄:起草檄文,一种古代用于征讨的文书。
- 横海:横渡大海,这里指远航。
- 铙歌:古代军乐,这里可能是指战争或军事场合的歌曲。
- 渡淮师:渡过淮水,淮河在古代是南北的分界线。
- 伯才:可能是对某人的尊称。
- 陈琳: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与曹操有深厚的友谊,曾为曹操撰写檄文。
- 庾信:西晋末年诗人,南朝梁代初期著名文学家,其诗以清丽著称。
- 奏罢:结束奏事。
- 谈洋:谈论海外之事。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历史典故与文人感慨结合的诗歌。通过引用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和事件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第一句“南冠憔悴老钟仪”,借用春秋时期钟仪(钟离权)的形象,描述一个因受辱而失去尊严的文人形象。这个形象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困境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困境的同情。
- 第二句“大府人传草檄时”则提到“草檄”,这是一种用于征讨的文书,这里暗示着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文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 “书剑旧参横海幕”,意味着过去的书剑生涯已经结束,但依然关注国家大事,这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 “铙歌新咏渡淮师”,这里的“渡淮师”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友人参与的军事活动,而“新咏”则表明了对这些活动的记录和赞美。
- “伯才共惜陈琳老”,这句话可能是对陈琳(陈思王)的怀念,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 最后两句“奏罢谈洋尝药后,刘基何事笑陈基?”则是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刘基(刘伯温)和陈基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于不同人生选择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代的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文人情怀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历史、政治和个人命运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