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江山阔,巴陵水国遥。
江流分九派,山势控三苗。
卉服通州里,蛮方翊圣朝。
每希常道泰,饮啄老渔樵。
【注释】
吴楚:泛指吴地和楚地。
巴陵:在湖南岳阳县,是洞庭湖的入口。
九派:长江从三峡分出九条支流。
三苗:古代部落名,相传为夏朝时的一个部落。
卉服:指异域服饰。
通州里:古地名,在今湖北荆州市西南。
蛮方:边远地区。
翊圣:辅佐圣明之君。
道泰:太平盛世。
饮啄:捕鱼、啄食,比喻谋生方式。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作者被贬岳州期间。首联描写洞庭湖上景色;颔联描写洞庭湖的江水流向;颈联描写洞庭湖的山势;尾联抒发作者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深沉。
“吴楚江山阔”一句,描绘出洞庭湖壮阔的景色。吴地与楚地,一北一南,遥隔千里,相望无际。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去,只见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江流分九派”,这句是说长江水从三峡分出九条支流,奔流不息。这既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也暗示着朝廷的分裂。诗人用此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山势控三苗”,这句是对前句的解释和补充。三苗原是夏朝时期的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强盛起来,成为南方地区的霸主。这里指的是洞庭湖周围的山势险峻,控制着周边地区。
“卉服通”两句,诗人通过描写异域服饰和边远地区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通州里,位于湖北荆州市西南,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港口。而蛮方,则是指边远地区,即今天所说的少数民族地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分裂和边远地区人民命运的担忧。
“每希常道泰”,这里的“常道”指的是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道泰”则是指这样的时代。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愿望,希望国家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局面。
“饮啄老渔樵”,这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形象比喻。渔翁和樵夫是辛苦劳作的人,他们每天忙于捕鱼、砍柴等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诗人将自己比作渔翁和樵夫,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平凡生活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