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枕茅檐下,秋风正到时。
菊花开较晚,鸿雁故来迟。
栖托终何事,行歌且杖藜。
百年非有道,心迹岂无疑。
夏日陪葛刺史胡少府吕尹汪三山人饮曹公东湖水亭
支枕茅檐下,秋风正到时。
菊花开较晚,鸿雁故来迟。
栖托终何事,行歌且杖藜。
百年非有道,心迹岂无疑。
注释:
- 支枕茅檐下:在简陋的茅草屋檐下休息。
- 秋天的风正好吹来:形容秋风来得正是时候。
- 菊花比平常开花要晚:比喻某人或事物的发展较慢。
- 鸿雁飞来得特别早:比喻某人或事物的出现或到来总是早于预期。
- 栖托:隐居生活。
- 行歌:一边走一边唱着歌。
- 杖藜:拿着拐杖。
- 百年:一生,一辈子。
- 心迹:内心的想法和行动。
- 疑:疑问,不确定。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宋登春所作《夏日陪葛刺史胡少府吕尹汪三山人饮曹公东湖水亭》之一。诗中描绘了夏日与友人在水亭饮酒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
首句“支枕茅檐下”,直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的生活环境,简朴却充满诗意。接着,“秋风正到时”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心情相联系,秋风代表着岁月的变迁,而这种变迁正是诗人所期待的。
第二句中的“菊花”,既是自然界的美景,也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美好。而“鸿雁”则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这两个元素的结合,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栖托终何事,行歌且杖藜”两句,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隐居不仅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选择。同时,他还将这种生活方式与行走歌唱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百年非有道,心迹岂无疑”,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总结。他认为,尽管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只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真诚,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宋登春的《夏日陪葛刺史胡少府吕尹汪三山人饮曹公东湖水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人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