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漠漠雨溟溟,假寐书床午梦醒。
十载客居便巷陌,一时乡思绕园亭。
繁花照槛知堪赏,乱石钩衣忆所经。
恰有古苔三亩绿,都来修竹万竿青。
当窗好鸟通人语,挂树危藤学字形。
日射韭畦朝可剪,香凝棕室昼常扃。
鹿场旧筑犹存号,鹤冢新封未刻铭。
架上残编归拟读,移文不待北山灵。
【解析】
此诗为作者隐居修竹书堂时作。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隐逸的生活环境,抒发自己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之情。
“怀修竹书隐”,首句点明题旨,表明全诗所要表现的内容。
“春寒漠漠雨溟溟,假寐书床午梦醒。”这两句是写自己的闲适之乐。春寒、细雨、假寐等词语渲染了环境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而作者正悠然自得地在书床上假寐着。
“十载客居便巷陌,一时乡思绕园亭。”“十载”与“一时”形成时间上的对照;“客居”“乡思”又形成了空间上的对比。这种对比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孤寂之情。“园亭”,即园林中的亭台楼阁。
“繁花照槛知堪赏,乱石钩衣忆所经。恰有古苔三亩绿,都来修竹万竿青。”“繁花”与“乱石”、“古苔”、“古墙”等词语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幅画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当窗好鸟通人语,挂树危藤学字形。”这两句是写自己喜爱山林生活。窗边好鸟与人说话,树上藤蔓学着字的形状,这些自然景观给诗人以无穷的乐趣。
“日射韭畦朝可剪,香凝棕室昼常扃。”“韭畦”,指种韭菜的地方;“棕室”,指种植棕榈的地方。“可剪”与“常扃”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表现了作者的勤劳,后者则表现了作者的悠闲。
“鹿场旧筑犹存号,鹤冢新封未刻铭。”这两句是表达自己对故乡的回忆。“旧筑”与“新封”形成对比;“鹿场”“鹤冢”都是作者故乡的景物。
尾联:“架上残编归拟读,移文不待北山灵。”这两句是说:虽然我身在山野之中,但心中却时时想着故乡的事情。“残编”与“移文”形成对比;前者是说作者想阅读一些书籍,后者则是说作者想要写作。最后一句是说:即使我不在家乡,也不必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北山”,指作者故乡所在的山丘。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诗,全诗通过描写山水风光,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及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怀修竹书隐”,点明了题目。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自己隐逸的生活环境:春寒漠漠,雨水淋漓,他躺在书房的书床上,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醒来后,他发现已是中午时分了。“假寐”一词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悠然自得。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野中的所见所感:十载客居,已将那熟悉的街巷、邻里都忘得差不多了。一见到园内的花草、亭台,便勾起了浓浓的乡思。诗人把眼前的景物与记忆中的景物相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乡的怀念。
接下来的四句诗,诗人继续描述自己的闲适之趣:繁花似锦、碧叶如盖,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美景;乱石参差、翠竹丛生,触手可及的是满眼的绿色。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多种手法,比如比喻、排比等,把眼前的景色描绘得如画一般。
五、六两句“当窗好鸟通人语,挂树危藤学字形”,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眼前的景象。鸟儿在窗前欢唱,仿佛在向人们倾诉衷肠;树枝上挂着的藤蔓犹如汉字的形状,让人忍俊不禁。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
诗人又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日射韭畦朝可剪,香凝棕室昼常扃。”阳光照射在菜畦上,清晨可以采下来;室内充满香气,白天常常关闭着门。这里的“韭畦”、“棕室”都是诗人居住的地方。这两句诗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勤劳和悠闲。
最后六句“鹿场旧筑犹存号,鹤冢新封未刻铭”,诗人再次回到自己的故乡。鹿场、鹤冢都是他儿时玩耍的地方。然而,如今这些地方已经不见了。尽管如此,他并不担心,因为他相信一切都会好的。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怀旧之情,又表现了他对未来的自信。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