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建都邑,九鼎从而迁。八政一日食,仰此东南偏。
岁漕四百万,舳舻相后先。云帆罢转海,江淮达且沿。
迤逦经齐鲁,有渠昔人穿。噫此寻丈耳,譬若沟浍然。
置闸以启闭,相时为节宣。岩岩鲁山下,平地多流泉。
泉流入漕渠,其始才涓涓。奫沦惟自足,安知可浮船。
疏导非人力,济世嗟何缘。张君官水部,治水思昔年。
往来相度之,涤源同九川。功成既归朝,大臣慕其贤。
封章始朝荐,行李仍夕旋。维此百泉眼,利博人争传。
入渠有余沥,可溉万顷田。只今东方民,老幼咸颠连。
槁项与黄馘,嗷嗷口流涎。潴泄倘有策,旱涝何须怜。
漕粟国用足,种粟民生全。他年司马氏,载入《河渠》篇。
吴宽的《送张都水》原文如下:
幽燕建都邑,九鼎从而迁。八政一日食,仰此东南偏。岁漕四百万,舳舻相后先。云帆罢转海,江淮达且沿。迤逦经齐鲁,有渠昔人穿。噫此寻丈耳,譬若沟浍然。置闸以启闭,相时为节宣。岩岩鲁山下,平地多流泉。泉流入漕渠,其始才涓涓。奫沦惟自足,安知可浮船。疏导非人力,济世嗟何缘。张君官水部,治水思昔年。往来相度之,涤源同九川。功成既归朝,大臣慕其贤。封章始朝荐,行李仍夕旋。维此百泉眼,利博人争传。入渠有余沥,可溉万顷田。只今东方民,老幼咸颠连。槁项与黄馘,嗷嗷口流涎。潴泄倘有策,旱涝何须怜。漕粟国用足,种粟民生全。他年司马氏,载入《河渠》篇。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 诗歌内容概述:
- 此诗主要描绘了张都水治理河流的情景和效果。诗中提到,九鼎从幽燕迁移而来,每年的漕运量达到四百万斛,船只在河道中前后相继。张都水通过设置闸坝来控制水流,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使漕运畅通无阻。他还治理了许多渠道,使得农田得到了灌溉,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
- 关键词注释与分析:
- 「幽燕」指的是北京一带,历史上曾是燕国的都城。
- 「九鼎」象征王权的象征,此处指帝王权力的象征。
- 「八政一日食」指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粮食供应体系。
- 「岁漕四百万」表示漕运的规模之大。
- 「舟舻相后先」描述了繁忙的水道场景。
- 「云帆」指的是大型船只上的帆,用以提供风力推动船只前进。
- 「江淮」泛指长江和淮河,古代中国的两大水系。
- 「齐鲁」指山东一带,这里是张都水的管辖区域之一。
- 「渠昔人穿」指的是古代开凿的运河,用来运输水和货物。
- 「寻丈」形容尺寸很小,但意义深远。
- 「沟浍」是指田间的排水沟,这里比喻水利设施。
- 「置闸」指的是建立闸门来控制水流。
- 「相时为节宣」意味着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来调节水利工程的运作。
- 赏析与评价:
- 吴宽的这首诗通过对张都水的治河工作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诗中的“漕粟国用足”反映了水利工程对国家经济的重要贡献。
- 整首诗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具体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 写作背景与时代意义: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明代,当时由于战乱频繁和政治动荡,国家的漕运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都水能够有效地治理河道,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 这首诗不仅是对张都水治河工作的赞美,也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传承和对历史的尊重。它提醒人们要重视水利建设,保护水资源,为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情感。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和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