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一夜溃重关,五凤楼前白日寒。
不见沙陀趋渭水,只闻回纥向长安。
心伤磨室移燕鼎,肠断西京变汉官。
拒虎进狼那忍说,廿年基祸在三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景象。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烽烟一夜溃重关,五凤楼前白日寒。
烽火连天,一夜之间,叛军攻破重重关隘,使得长安城前的五凤楼上笼罩着一层白日下的寒意。这里的“烽烟”指的是战事中的烽火,而“五凤楼”是唐朝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位于长安城的东北角。
不见沙陀趋渭水,只闻回纥向长安。
叛军没有像传说中那样追随沙陀人奔向渭水边,而是选择在长安城内与朝廷军队对峙。这里的“沙陀”指的是当时的民族集团,即今天的汉族中的部分人。
心伤磨室移燕鼎,肠断西京变汉官。
皇帝的心被战争所伤,皇宫内珍贵的玉璧(磨室)被搬走,象征着皇权的转移和尊严的丧失。同时,长安城中的官员们也因为战乱而纷纷离任,这让人感到心如刀割、肠断难忍。这里的“燕鼎”指的是古代的帝王权位,而“西京”则指的是唐朝的首都长安。
拒虎进狼那忍说,廿年基祸在三韩。
面对强敌如虎狼般逼近,唐王朝却还要勉强抵抗,这种无奈的处境让人难以忍受。而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二十年,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唐朝内部的问题和外部的压力。这里的“三韩”指的是朝鲜半岛北部的三个国家。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诗中通过对长安城的描写,展现了战乱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