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剑埋光宝匣销,邺城风日色无聊。
接来乱命惟空教,锁住高台不是桥。
草履织成和泪鬻,馀香分得带愁烧。
西陵松柏无多地,谁道游魂有梦遥。

【注释】

  1. 铜雀台: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建安十六年,曹操所建。因台上有铜雀故名。后为东魏、北齐、隋、唐、宋等朝的御花园。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作者时年五十岁。
  2. 雄剑埋光宝匣销:指曹操临终前将宝剑埋在铜雀台的地宫中。
  3. 邺城风日色无聊:邺城地处黄河北岸,气候偏暖,春末夏初,风和日丽,游人如织,但作者却感到无所事事,心中无聊。
  4. 接来乱命惟空教:指曹操临死前留下许多诏命给曹丕,让曹丕代为传旨,但都是些毫无意义的命令,如同“乱命”一般,只能徒增烦恼。
  5. 锁住高台不是桥:指铜雀台是一处风景胜地,但登上去却看不到什么景致,反而令人生闷气。
  6. 草履织成和泪鬻:指曹操生前曾用草鞋换过别人家的东西,如今草履已织成,却无法再卖。
  7. 余香分得带愁烧:指铜雀台的花草香气,让人想起往事,勾起愁思。
  8. 西陵松柏无多地:指铜雀台附近的松柏虽然生长在西陵,但却没有多少地方可以生长。
  9. 谁道游魂有梦遥:指曹操死后已经多年,他的精神仍然留在人间,他的梦境也似乎离现实很远。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曹操晚年所作《铜雀台赋》抒发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索。全诗通过描绘铜雀台的自然景物及其周边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曹操晚年的悲悯之情和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深刻领悟。
    首句“雄剑埋光宝匣销”,以“光”字开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曹操手中的宝剑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锋芒,仿佛也被时光所侵蚀。同时,“光”字也暗示了曹操的一生充满辉煌,但终因晚年的失误而黯然失色。接着,“邺城风日色无聊”,诗人以“无聊”一词来形容邺城风日的美景,暗含着对曹操当年风光不再的惋惜之情。
    第二句“接来乱命惟空教”,诗人以“乱命”二字形容曹操留下的遗诏,这些诏书如同杂乱无章的指令,令人感到无所适从。这一句既揭示了曹操生前留下的诸多困扰,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奈和感叹。
    第三句“锁住高台不是桥”,诗人以“不是桥”三字巧妙地回应了前句中的“乱命”,意指铜雀台虽然高耸入云,但却无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一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最后三句“草履织成和泪鬻,馀香分得带愁烧”,诗人以草履和馀香为意象,表达了对曹操生前生活的怀念与感慨。草履织成后无法再卖,只能作为纪念品保留下来;而铜雀台的花草香气似乎带着曹操生前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起往事,勾起深深的愁绪。
    末句“西陵松柏无多地,谁道游魂有梦遥”,诗人以西陵松柏为背景,进一步表达了对曹操死后精神世界的担忧与思考。铜雀台附近的松柏虽然生长在西陵,但数量并不多,仿佛难以承载曹操的魂魄。这一句既揭示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担忧,也表达了他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铜雀台的自然景色及其周边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曹操晚年的悲悯之情和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深刻领悟。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评,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与探索。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