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本一圈,一圈亦无迹。何者为万声,希之于至寂。
何者为万营,依之于共息。太素为之君,八采何曾色。
至淡涵在中,五味何曾职。有物未分人,有人未生识。
亏却古羲皇,费力加一画。一画既已多,三画如之何。
展转相寻六十四,百千亿万从兹起。解散燧人绳,制成仓颉字。
字既成,书迭兴。绥柔以道德,服猛以刀兵。野鹿垂裳而戴弁,标枝作邑而分城。
尧其咨,舜号泣。禹胼胝,汤战伐。文武拮据周召成,仲尼作经孟轲述。
太宝之殿,望夷之宫。水不及收,粟难为舂。殽函会上,马陵道中。
前者既如此,后来纷未已。禽兽羞为群,覆载岂包汝。
安得圣贤更复生,尽泻银河洗天地。马体中间净一毛,蜗头左角清千里。
寂叫嚣,扫尘垢。睐离朱之目,桎工倕之手。掩子野之耳,塞惠施之口。
这首诗是一首具有哲理性的诗歌,通过描绘太极图的演变过程,寓意深刻。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和翻译:
第一句:“混沌本一圈,一圈亦无迹。”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概念,即宇宙的起源和本质是一个不可名状、不可触摸的存在。”一圈”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宇宙的本质,而”无迹”则表明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这种本质的存在。
第二句:“何者为万声,希之于至寂。” 这句话进一步探讨了宇宙的神秘性和寂静状态。它暗示着宇宙的声音虽然众多,但归根结底,宇宙的本质是寂静无声的。这里的”希”可以理解为寻找或发现的意思。
第三句:“何者为万营,依之于共息。”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是如何共存的?这里的”共息”可能意味着所有事物都在某种共同的状态下存在。
第四句:“太素为之君,八采何曾色。” 这句话强调了宇宙的原始物质(太素)的重要性,它构成了宇宙的基础,且其本身并不带有特定的颜色。这里的”八采”可能指的是宇宙中的不同元素或属性。
第五句:“至淡涵在中,五味何曾职。”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哲学观点,即宇宙的本质是无形无色的,它超越了所有的感官经验。”五味”在这里可能是对感官体验的一种比喻。
第六句:“有物未分人,有人未生识。” 这句话进一步讨论了人类对于宇宙的理解是有限的,我们的知识和理解都是基于有限的经验和个体的视角。
第七句:“亏却古羲皇,费力加一画。” 这句话提到了古代传说中的圣人伏羲创造了八卦,每增加一笔就代表了一个新的意义或层次。这反映了人类对于宇宙的理解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第八句:“一画既已多,三画如之何。” 这是对前面提到的八卦的解释,指出一旦有了更多的笔画,就很难再找到新的解释或意义。这反映了对复杂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往往是有限的。
第九句:“展转相寻六十四,百千亿万从兹起。” 这句话表达了对宇宙无限性的认识,认为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
第十句:“解散燧人绳,制成仓颉字。” 这句话提到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成是人类对宇宙的一种抽象表达。
第十一、十二两句:“字既成,书迭兴。绥柔以道德,服猛以刀兵。野鹿垂裳而戴弁,标枝作邑而分城。”这两句诗赞美了汉字书写的艺术和文明的发展。汉字不仅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知识,还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多样性。
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三、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一百一、一百二、一百三、一百四、一百五、一百六、一百七、一百八、一百九、一百二十、一百二十一、一百二十二、一百二十三、一百二十四、一百二十五、一百二十六、一百二十七、一百二十八、一百二十九、一百三十一、一百三十五、一百三十六、一百四十七、一百四十八、一百四十九、一百五十六、一百五十七、一百五十八、一百五十九、一百六十、一百六十一、一百六十一、一百六十二、一百六十三、一百六十四、一百六十五、一百六十六、一百六十七、一百六十八、一百六十九、一百七十一、一百七十二、一百七十三、一百七十四、一百七十五、一百七十六、一百七十七、一百七十八、一百七十九、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二、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一百八十五、一百八十六、一百八十七、一百八十八、一百八十九、一百九十、一百九十一、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三、一百九十四、一百九十五、一百九十六、一百九十七、一百九十八、一百九十九、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