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里春山画未成,长眉羞见月初生。
雏莺已学千回语,落蕊犹含一种情。
化石自知头共点,触琴谁遣指能鸣。
断肠不是寻常恨,记得河梁送子卿。
在欣赏古诗时,我们常常被诗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所打动。何巩道的《偶感和百谷先生韵十五首(其九)》便是这样一首富有韵味且充满情感的诗作。下面将逐句解析这首诗:
- 镜里春山画未成
- 镜中之景:镜子是古人常用的照影工具,此处通过“镜”字引出了对自我形象的关注,暗示诗人对镜中春色的思考。
- 春山之美:春山常被用来象征生机与希望,这里的“春山”可能隐喻着诗人内心的某个美好但尚未实现的愿望或理想。
- 画未成之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化状态的追求,以及现实中这种状态未能完全呈现的遗憾。
- 长眉羞见月初生
- 眉毛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眉毛常被视为美丽的象征,长眉更是美的标志之一。诗人在这里用“长眉”来描绘自己对美的渴望。
- 害羞之情:月亮初升时分的光芒柔和而神秘,容易引起人的羞涩感,诗人用“羞见”形容自己在面对美好事物时的不安与羞涩。
- 月初生之意:不仅描述了时间的自然变化,也隐喻着新事物的开始,可能是诗人内心新生希望的体现。
- 雏莺已学千回语
- 雏莺学语:雏莺学话通常是比喻年幼者学习语言的情景,这里可能暗指诗人自己的年轻和对未来的期待。
- 千回语意:表示反复练习,每一次的发音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在学习或生活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
- 学语的寓意:可能象征着诗人对自己未来技能或能力的探索和培养,如同雏莺学习飞翔一样,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
- 落蕊犹含一种情
- 落蕊之景:落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诗人通过观察落蕊来感叹自然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 情的寄托:这里的“情”可能指的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或者是对未来的某种期待和希望。
- 一种情的意味:这种情感可能是复杂的,既有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未来可能重现的希望。
- 化石自知头共点
- 化石的象征意义:化石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诗人用“自知”来形容自己对过去的了解和认识。
- 头共点的比喻:这里的“头共点”可能象征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或者是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 一种理解:诗人可能在通过化石这一形象,表达对自己历史角色的认知和对过往经历的反思。
- 触琴谁遣指能鸣
- 触琴之喻:琴声是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诗人用“触琴”来形容听到美妙音乐时的感动和愉悦。
- 指能鸣的想象:这里的“指能鸣”可能是诗人的一种想象,表达了通过音乐能够触动人心、唤醒记忆的力量。
- 一种启示:诗人可能在通过这个意象,探讨音乐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音乐对人心灵的影响。
- 断肠不是寻常恨
- 断肠之感:这里的“断肠”形容极度悲伤的心情,诗人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某些事件或情境的深刻同情和不舍。
- 寻常恨的含义:诗人可能在使用反讽的手法,表明他所承受的“寻常”之痛,其实是由于特殊的原因或深刻的情感体验。
- 一种哀愁:这样的表达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心中那股不为人知的苦楚。
- 记得河梁送子卿
- 河梁之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河梁”往往用来象征别离之地,这里的“送子卿”则可能指的是对某人的深情告别。
- 送别之意:“子卿”可能是对方的称呼,也可能是古代文献中的一个典故,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对离别时刻的珍视和对友情的看重。
- 一种回忆:诗人可能在通过这个诗句,回顾那段难忘的经历,以及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所带来的影响。
《偶感和百谷先生韵十五首(其九)》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情感的深刻洞察。每一个诗句都如一幅精致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内心世界中,感受他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品,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