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残僧寺,松边独客楼。
溪声常认雨,山气只疑秋。
地僻从交绝,身闲与道谋。
如何苏季子,尘满黑貂裘。

【注释】

独客:独自的客人。

竹里残僧寺:竹丛中残破的小寺院。残,破损。

松边独客楼:松树旁的一座孤独的亭子。

溪声常认雨:听到溪水声就知道是下雨了。

山气只疑秋:山间的气息使人怀疑现在是秋天了。

地僻从交绝:因地处偏僻,很少有人来往。

身闲与道谋:身体闲适,便与道教思想相融。

苏季子:春秋时楚国大夫,字季子,他因受排挤而离开楚国,来到鲁国。

【赏析】

写一位独坐幽篁之中、静听松风之韵、遥想秋色之景的隐士形象。诗的首句“竹里残僧寺”,描写了隐者居处的环境,竹木蓊郁,古刹残破;次句“松边独客楼”,点明了隐者的身份——一个孤身一人隐居于松林之中的游子。颔联两句一写听觉感受,“溪声常认雨”,表现了隐者对自然界风雨之声的敏感;一写视觉感受,“山气只疑秋”,描绘出隐者对山林中秋意的体察。颈联两句写隐者的心境,一方面,他身处僻远之地,与尘世隔绝,因此“从交绝”,即没有交游往来,这正符合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地僻”之意。另一方面,他虽然身处僻远,却并不消极避世,而是“身闲与道谋”,即在闲暇之际,与道教思想相融合,这又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逸态度。尾联两句是写隐者的境遇,“如何苏季子”,用战国时楚人苏代的典故来反衬自己的处境;“尘满黑貂裘”,以尘污黑貂裘来比喻自己受到世俗污染。全诗通过写隐者的居处、身份、心境及境遇,表达了作者对隐者的赞赏之情以及对于归隐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