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相催物物新,散行时让汲泉人。
共听牧子吹芦管,一任松花打角巾。
有竹有藤将废寺,好风好日半闲身。
安能移榻溪流上,怪石高梧作比邻。
【注释】
①相催:相互催发。物物新:万物更新。②散行:分散行走,指随意而行。③牧子吹芦管,一任松花打角巾:牧童吹着芦管,任由松花在头上打着。④废寺:破败的古寺。⑤闲身半日身:悠闲自在地度过半天时光。⑥安能:怎么能够。⑦溪流上,怪石高梧作比邻:怎么能把床安到溪流边去,让怪石与高梧桐为邻?⑧比邻:靠近。
【译文】
谷雨过后万物复苏,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随意散步时让汲泉的人先去取泉水了。
我们一起听牧童吹着芦管的声音,任由松花在头上打着。
荒废的寺庙里有竹子有藤蔓,好的风好的日子让我半日悠闲。
我怎么能把床移到溪流边上,怪石和高大的梧桐作邻居。
【赏析】
此诗是作者隐居九峰寺时写的。诗人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幽雅恬静、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自己超然脱俗、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
“谷雨相催物物新,散行时让汲泉人。”首句写景,谷雨时节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以“相催”二字写出春意融融,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气象。第二句写游赏之兴,诗人说“散行时让汲泉人”,说明他并不拘泥形式,随遇而安,随意而行。“共听牧童吹芦管,一任松花打角巾。”“牧童吹芦管”“松花打角巾”都是描写景物,但通过这些描写,却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有竹有藤将废寺,好风好日半闲身。 ”第三两句,诗人由眼前景物生发出对历史的联想:“有竹有藤”“半闲身”。这两句诗,既是写实的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抒发。“半闲身”三字,既点出了诗人的身份和身份地位,又表现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安能移榻溪流上,怪石高梧作比邻。”末两句,诗人用设问的形式提出疑问:“怎么能把床移至溪流边?”“怪石高梧作比邻”,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九峰寺周围优美迷人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全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