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老僧岩,未到僧岩石。
庄诵半游诗,恍若山行客。
是日望舒满,笋舆戒发夕。
素影流稻衣,晃皪骇绀碧。
定在白马前,安问何年划。
阅尽驱驰人,劳劳倦于役。
闭口一无言,攒眉亦何益。
会当往拜之,有癖自畴昔。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我们来看一下诗句的解释:

  1. 我闻老僧岩,未到僧岩石。我听说老僧的岩洞,还没去过老僧的山。
  2. 庄诵半游诗,恍若山行客。他朗诵着半篇游览诗,就好像一个行走在山路上的旅人。
  3. 是日望舒满,笋舆戒发夕。那天太阳升起得很晚,我骑着竹简做成的车子出发了。
  4. 素影流稻衣,晃皪骇绀碧。白色的光线洒在稻叶上,晃悠悠地映出一片深绿。
  5. 定在白马前,安问何年划。一定在白马前面,何必去询问什么时候能划船呢?
  6. 阅尽驱驰人,劳劳倦于役。看过了许多奔波的人,他们总是劳累不堪。
  7. 闭口一无言,攒眉亦何益。紧闭双唇一言不发,眉头紧皱也是无用的。
  8. 会当往拜之,有癖自畴昔。将来我会去拜访他,因为我早就对他有了一种癖好。

下面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通过描绘老僧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老僧的敬仰之情。首句”我闻老僧岩,未到僧岩石”,直接点出了主题,诗人听闻老僧的名声,但还没有亲自去看过他的山。第二句”庄诵半游诗,恍若山行客”,诗人在游览过程中,被老僧的诗所吸引,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位行走在山水之间的游子。第三句”是日望舒满,笋舆戒发夕”,诗人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色,以及自己准备出发的情景。第四句”素影流稻衣,晃皪骇绀碧”,诗人用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老僧岩的美丽景色。第五句”定在白马前,安问何年划”,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老僧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想要前往拜访的愿望。最后一句”阅尽驱驰人,劳劳倦于役”和”敛口一无言,攒眉亦何益”,诗人感叹人生百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