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停苦事何如,今日东南物力虚。
倘忆金陵乡国否,遗民愿比鲙残鱼。
【注释】
谒志公塔:拜访志公和尚的墓地。志公和尚是南朝梁代著名僧人,俗姓张,本名志公,住于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之西,建有志公塔。
苦事何如:指佛教徒的苦行和修行生活。
东南物力虚:指国势衰微,物资空虚。
金陵乡国:指金陵,即南京,古时又称石头城。金陵是六朝故都,这里用“金陵”泛指江南地区。
遗民:指在战乱中失去家乡的百姓。此处以鱼自喻。残鱼比喻被俘获而失掉自由的人。
赏析:
诗作于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当时安史之乱已平,但藩镇割据的战乱尚未结束,人民仍然遭受着战争的痛苦。作者借游览佛塔,感慨国运不振,希望统治者能体恤百姓疾苦,早日平息战乱。全诗写得含蓄深沉,意味悠远。
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都从诗中体现出来,如:“苦事何如”,就是佛教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倘忆金陵乡国否”,就是佛教中的“净土”。这些诗句,都表明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