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接芬芳,欣闻荐省郎。
君行名已晚,此别路何长。
马首指沧海,渔阳即故疆。
异时儒术理,为郡有辉光。
【注释】
南国:南方。
芳:芳香。
荐省郎:指被推荐到京城担任重要官职的官员。
君行:指刘叔正出行。名已晚:名声太晚,意即名声不好。
此别:这次分别。
马首:马头,这里指代刘叔正出行的车。
沧海:大海。
渔阳:古郡名,在今河北天津市蓟州区。
异时:将来。
儒术:儒学。
为郡:做郡长官,即治理郡县。
辉光:光辉,比喻成就辉煌。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好友刘叔正出守永平(今河北卢龙)时作。诗中既表达了与朋友惜别的深情,又流露出对友人前途的关切和祝愿,情真意切。全诗以“送”字贯穿始终,写来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弊。
开头两句,诗人首先称赞了刘叔正的才华出众,并对他的仕途表示祝贺,这既是对刘叔正的一种安慰,也表现出诗人的一片热心。接着两句,诗人又从刘叔正的角度来设想,担心他的名声不好,此次出使永平恐怕难以有所作为;而自己与刘叔同在一郡,今后难免有相争之处,因而不免有些忧虑。
中间四句,写景抒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马首指沧海”,诗人想象刘叔正的行程,他驾车远去,直向海天交界处驶去。“鱼阳即故疆”,点明刘叔正即将离开自己的管辖地,赴任渔阳。“异时儒术理,为郡有辉光”,诗人设想刘叔正到任之后,一定能够运用儒学之长,造福于百姓。最后两句,诗人用一个假设性的问句,表达了自己的期待之情:你到了永平以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成为一位贤明的郡太守。
诗人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和祝福。“异时”二字表明,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儒术理”一句中的“儒术”一词,既指儒家学说,又暗示刘叔正应该以儒家的治国之道治理地方,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目标。而“为郡有辉光”中的“辉光”一词,则是指成就和声誉。因此,这两句实际上是说:希望刘叔正治理永平之后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良好的声誉。这既是对刘叔正的期许,也是对自己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