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锋刔落玉精神,要使亡夫识念真。
判死不教留好眼,示生无复见他人。
波翻银海伤珠颗,血迸金支破月轮。
表向胥门旧悬处,配成忠义激风尘。
【注释】
- 剪锋刔落玉精神:用刀剪断丈夫的发髻,使头发像玉石一样光华。
- 要使亡夫识念真:要让他(指妻子)的丈夫能够认识和记住她。
- 判死不教留好眼:即使被判死刑也不允许他看到自己的妻子。
- 示生无复见他人:让活着的人不要见到自己的妻子。
- 波翻银海伤珠颗,血迸金支破月轮:形容被杀死的样子,好像波浪翻起的银海伤害了珍珠,血溅到金子上就像破了月亮一样。
- 表向胥门旧悬处,配成忠义激风尘:将她的尸身挂起来,在胥门(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旧有的地方,用来表彰她的忠义。这里指的是伍子胥的故乡。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曾辅佐吴王夫差灭楚建功立业,后来因遭陷害而逃亡至吴国,成为忠诚于国家、忠于君主的典范。胥门旧悬处就是伍子胥曾经挂过尸体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烈妇俞氏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俞氏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保全了丈夫的尊严和名誉,以及她死后人们如何纪念她的故事。全诗通过对俞氏形象的塑造和对她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一位女子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对英勇行为的钦佩。
诗的前两句“剪锋刔落玉精神,要使亡夫识念真”描绘了俞氏剪短丈夫的发髻,使他的头发像玉石一样光华,以此表达她希望丈夫能够认识和记住自己的愿望。这体现了俞氏对丈夫的深情和对婚姻的重视。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妇女贞节的要求,即女性需要保持端庄的形象以符合传统道德观念。
第二句“判死不教留好眼”,进一步展示了俞氏的决心,即使被判死刑也不允许她看到自己的丈夫。这表现出了她对贞节的极端重视,以及对丈夫的深情厚意。这种强烈的情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为救张生而自尽的故事。
第三句“示生无复见他人”和第四句“波翻银海伤珠颗,血迸金支破月轮”通过比喻描绘了俞氏被杀害时的情景,如同海浪翻腾、珠宝破碎一般悲惨。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俞氏的勇敢和坚韧,也让人感受到她对死亡的恐惧和不舍。
最后一句“表向胥门旧悬处,配成忠义激风尘”则提到了伍子胥的故乡胥门,暗示了俞氏的殉情行为是为了表彰伍子胥的忠义。这里不仅是对俞氏个人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她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在封建社会,忠贞爱情被视为美德,而俞氏的行为正是对这一美德的最佳诠释。
这首诗通过对俞氏形象的塑造和对她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一位女子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对英勇行为的钦佩。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