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多鼍鳄,鼓涛播舟航。
五岭饶虎豹,磨牙引饥吭。
鹤行无恐怖,孝至胆气刚。
达彼全州境,入寺悲荒凉。
宛然三门侧,有垤记其藏。
拜之号三绕,闻者痛肝肠。
发幽升輀车,奉还万里乡。
白骨犹载肉,乐归所自生。
蔼蔼桑梓里,郁郁楸梧冈。
得从先人兆,如齐返周葬。
况与元配合,孤雌成鸳鸯。
剑适合延平,璧不滞咸阳。
剑璧不自能,良藉人所将。
呜呼二子者,生死有耿光。
呜呼二子者,古义行于今。
呜呼二子者,颓俗亦可兴。
虞山若增高,琴川若增长。
诗句原文:
惟昔永乐初,皇帝治明堂。
取材苍梧野,在楩楠豫章。
督以给事臣,若曰伯善行。
公素侃察闻,百辟得激扬。
譬如公输子,材悉良不良。
此行固天简,公亦喜自当。
握节指八桂,伐鼓官舲扬。
惟木弥万山,计材不计章。
昂霄及耸壑,乃适于栋梁。
译文: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沈周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述了永乐初年,皇帝正在修建明堂,从苍梧野选取了楩楠、豫章等材料。皇帝任命给事大臣负责此事,并称赞他为“伯善行”。给事大臣公正无私,得到了百官的赞誉。诗中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赞美了给事大臣的才能和品质。最后,诗中提到了伐木的场景,强调了木材的重要性以及建造明堂所需的材料数量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