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剑砟瓦,瓦碎何用,砟碎于瞒,莫为轻重。不如掣取太史笔,青竹中间削其统。
老瞒自欲瞒春秋,公议所在人焉廋。瓦痕虽留汉正朔,心实无汉虚尊周。
愿存此瓦长作砚,犹因子墨黥瞒面。汉贼明将汉法诛,千载烟华渍深谴。
古云不以人废言,言如可存瓦可存。识贼鉴乱于人群,瓦无可恶恶在人。
呜呼莫将人瓦并案罪,我为题诗救其碎。

我们来分析这四句诗的格式。

  1. 莫砟铜雀砚歌(七言)
  2. 拔剑砟瓦,瓦碎何用,砟碎于瞒,莫为轻重。(四言)
  3. 不如掣取太史笔,青竹中间削其统。(六言)
  4. 老瞒自欲瞒春秋,公议所在人焉廋。(五言)
  5. 瓦痕虽留汉正朔,心实无汉虚尊周。(七言)
  6. 愿存此瓦长作砚,犹因子墨黥瞒面。(七言)
  7. 汉贼明将汉法诛,千载烟华渍深谴。(七言)
  8. 古云不以人废言,言如可存瓦可存。(七言)
  9. 识贼鉴乱于人群,瓦无可恶恶在人。(七言)
  10. 呜呼莫将人瓦并案罪,我为题诗救其碎。(六言)

我们逐句解读这些诗句:

  1. 莫砟铜雀砚歌
  • 这是题目,也是诗人创作的主题。
  1. 拔剑砟瓦,瓦碎何用,砟碎于瞒,莫为轻重。
  • 这句表明诗人要拔剑去砸瓦,因为瓦碎了没有用处,而砟碎了却可能隐藏了真相。诗人认为,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1. 不如掣取太史笔,青竹中间削其统。
  • 这里比喻用笔杆子来清理思绪和混乱的局面,就像削竹子一样,去掉不必要的部分。诗人强调要用理性和逻辑来处理问题。
  1. 老瞒自欲瞒春秋,公议所在人焉廋。
  • “老瞒”指的是曹操,这里说他想要隐瞒自己的功绩以逃避历史的审判。而“公议所在人焉廋”(公义在哪里,人们会如何评论)则表达了公正的评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1. 瓦痕虽留汉正朔,心实无汉虚尊周。
  • 这里的“瓦痕”指的是曹操留下的印记,即使历史留下了痕迹,但并不意味着他是真心推崇汉朝或汉朝的正统性。诗人在这里批判了曹操的行为,认为他并没有真心支持汉朝。
  1. 愿存此瓦长作砚,犹因子墨黥瞒面。
  •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保留这块瓦作为砚台,就像黥面之人因子墨之刑而留下的痕迹,虽然不美观,但也是历史的见证。诗人用这个比喻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1. 汉贼明将汉法诛,千载烟华渍深谴。
  • “汉贼”指的是背叛汉朝的人,而“明将”则是代表正义的人。这里赞扬那些敢于对抗背叛者、遵守法律的人,他们的行为值得被铭记和纪念。同时,也暗示了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他们的行动和影响跨越了千年。
  1. 古云不以人废言,言如可存瓦可存。
  • 这句引用了古代的话,意思是不应该因为个人的言行而否定其言论的价值。无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只要他的言论是正确的,就应当被尊重和保存。这是对言论自由和价值判断的一种肯定。
  1. 识贼鉴乱于人群,瓦无可恶恶在人。
  •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人。这些人就像盗贼一样,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来混淆视听、制造混乱。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故意制造混乱、混淆是非的人。因此,关键在于识别出这些人并谴责他们的行为。
  1. 呜呼莫将人瓦并案罪,我为题诗救其碎。
  • 最后,诗人发出了感慨和号召。他认为不应将个人的错误与整体联系起来,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正义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诗人用拔剑砟瓦、青竹削统等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影响,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通过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和对待历史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诗人批判了一些人的虚伪和自私行为。此外,他还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以及识别和谴责那些制造混乱的人的必要性。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魅力。它运用了许多生动的形象和比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明快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启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