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宰顾不谅,而弗及童蒙。
朝廷行是罚,名以惩不供。
因摄以寓援,何不鉴触龙。
乞浆或得酒,求鱼庶离鸿。
言患不至此,何患听弗聪。
所惜在谏垣,两挫一岁中。
岁来其娓娓,履霜怆凌冻。
不可视朝廷,长有拒谏风。
凤鸟吝不鸣,若鸣致时雍。
匪为群谏地,自树弼亮功。
其日举传奉,逮谏适相同。
奏名四十员,珂马耀长冲。
胥靡共趋走,俯默不敢颙。
观者谓不祥,道议起如蜂。
其责将谁归,未可谢匪躬。
当悯时不平,亦可悲人穷。
不鸣岂瓦鸡,不应岂木钟。
岂待七年发,救焚必征彸。
但恐缓不及,激切有缄封。
令人思三原,当此热心胸。
陈乞惟恐后,剀切期必从。
皎皎歌白驹,一往无留踪。
江湖渺吾忧,其言不可终。

这首诗是明朝杨慎的《读杨宫詹与屠太宰论事札子》。下面是逐句的译文和注释:

  1. 岂宰顾不谅,而弗及童蒙。(难道宰相不考虑事情的轻重吗?)
  • “岂”(语气词,表示疑问)
  • “宰”(指朝廷中的官员,此处指宰相)
  • “顾”(考虑)
  • “不谅”(不明白,不了解)
  • “童蒙”(年幼无知的人,这里指的是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人)
  1. 朝廷行是罚,名以惩不供。(朝廷实行这种处罚,目的是为了惩罚那些不愿意提供帮助的人。)
  • “朝廷”(指政府或朝廷)
  • “行是罚”(实行这种惩罚措施)
  • “名”(名声、荣誉)
  • “以”(用)
  • “惩”(惩罚)
  • “不供”(不愿提供帮助)
  1. 因摄以寓援,何不鉴触龙。(利用权力来支持,为什么不借鉴触龙的故事来行事?)
  • “因摄”(利用权力)
  • “寓援”(支持)
  • “何不”(为什么)
  • “鉴”(借鉴)
  • “触龙”(战国时期赵国的丞相,为人谦让有礼,善于说服人)
  1. 乞浆或得酒,求鱼庶离鸿。(请求一杯水,或许能喝到酒;求一条鱼,或许可以逃离大雁群。)
  • “乞浆”(请求一杯水)
  • “或得酒”(或许能喝到酒)
  • “求鱼”(求一条鱼)
  • “庶”(也许、或许)
  • “离鸿”(大雁群,比喻困境或孤立无援)
  1. 言患不至此,何患听弗聪。(如果说祸害不会来临,那么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不用担心听不到真相。)
  • “言患”(如果说祸害不会来临)
  • “不至此”(不会到达这里)
  • “何患听弗聪”(担心什么)
  • “听弗聪”(听到不聪明)
  1. 所惜在谏垣,两挫一岁中。(可惜的是谏官之墙,一年之内已经两次受挫。)
  • “所惜”(可惜)
  • “在谏垣”(在谏官之墙上)
  • “两挫”(两次失败)
  • “岁中”(一年之中)
  1. 岁来其娓娓,履霜怆凌冻。(岁月流逝,他依然温和如初;看到霜露降临,内心感到忧伤如冰封。)
  • “岁来”(岁月流逝)
  • “其”(他的)
  • “娓娓”(温和的样子)
  • “履霜怆凌冻”(看到霜露降临,内心感到忧伤如冰封)
  1. 不可视朝廷,长有拒谏风。(不能看清朝廷,总是有拒绝进谏的风气。)
  • “不可视”(不能看清)
  • “朝廷”(朝廷、政府)
  • “长有”(总是)
  • “拒谏风”(拒绝进谏的风气)
  1. 凤鸟吝不鸣,若鸣致时雍。(凤凰鸟舍不得鸣叫,如果它鸣叫,就会带来太平盛世。)
  • “凤鸟”(凤凰鸟,古代神话中的神鸟)
  • “吝”(舍不得)
  • “不鸣”(不鸣叫)
  • “时雍”(时代太平)
  1. 匪为群谏地,自树弼亮功。(不是为了成为进谏之地,自己树立了辅佐君王的功劳。)
  • “匪”(不是、不)
  • “为”(作为)
  • “群谏地”(进谏之地)
  • “自树弼亮功”(自己树立辅佐君王的功劳)
  1. 其日举传奉,逮谏适相同。(那天提拔了传奉的人,逮捕谏议的人却恰好相同。)
  • “其日”(那天)
  • “举传奉”(提拔了传奉的人)
  • “逮谏”(逮捕谏议的人)
  • “适相同”(恰好相同)
  1. 奏名四十员,珂马耀长冲。(上奏的四十个名字,骏马光彩照人的仪仗队。)
  • “奏名”(上奏的名字)
  • “四十员”(四个等级)
  • “珂马”(骏马)
  • “耀长冲”(光彩照人的仪仗队)
  1. 胥靡共趋走,俯默不敢颙(低头恭敬,不敢抬头)。(刑徒一起奔走,低头恭敬,都不敢抬头。)
  • “胥靡”(刑徒)
  • “共趋走”(一起奔走)
  • “俯默”(低头恭敬)
  • “不敢颙”(不敢抬头)
  1. 观者谓不祥,道议起如蜂。(旁观者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事情,议论像蜜蜂一样蜂拥而至。)
  • “观者”(旁观者)
  • “谓”(认为)
  • “不祥”(不吉利)
  • “道议起如蜂”(议论像蜜蜂一样蜂拥而至)
  1. 其责将谁归,未可谢匪躬。(这个责任将由谁来承担,我无法推卸自己的责任。)
  • “其责”(这个责任)
  • “将”(将要)
  • “谁归”(谁承担责任)
  • “未可”(不能)
  • “谢匪躬”(推卸自己的责任)
  1. 当悯时不平,亦可悲人穷。(应该怜悯时代的不公平,也让人感到可悲的是人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 “悯时”(怜悯时代)
  • “不平”(不公平)
  • “亦可悲人穷”(也令人感到可悲的是人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这首诗通过描述杨慎对朝政的批评和不满,反映了他在官场上的压力和困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直言劝谏,能够引起皇帝的注意,改变朝政的现状。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保守势力强大,他的许多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反而遭到了打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不满和对正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