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云归是客,难道客如归。
易篑僮先散,招魂谁可依。
来惊春浪阔,去及柳条稀。
迢递黄山路,程程入翠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主旨四个方面,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解题时必须读懂诗,这是前提。

本题中,“易篑僮先散,招魂谁可依”的意思是:人老了,连送葬的人也先散了;魂魄归天,又有谁能依靠?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难免一死,而死后之事却如此艰难。所以最后诗人发出感慨:“来惊春浪阔,去及柳条稀。”意思是:来到的时候还见春天的海浪宽阔,离开时已是春光将尽。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之情。

【答案】

译文:

空自言归隐,难道真的能归隐?

人已老去,连送葬的人都走完了;魂魄升天,又靠谁去招魂?

来到的时候还见春天的海浪宽阔,离开时已是春光将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临终之作。诗人在病危之际,回想自己一生的经历:曾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但因政治上受到排挤而被贬为地方刺史,后来又被贬到南方边远之地。他一生坎坷,仕途多舛,晚年又被贬到岭南。诗人一生奔波劳碌,历尽沧桑,深感世事无常。因此,他在临终之时写下了《哭吴非熊》这首五言古诗。

此诗开篇就以反问句式写“徒云”二语,表明自己的归宿之思。“难道客如归”一句,既是对“徒云归是客”的回应,又是对整个仕途经历的概括总结。从“云”字看,作者对官场生活并不十分留恋;从“是客”二字看,则表现出他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与厌倦。这种不满与厌倦之情,正是作者内心真实感情的反映。

“易篑僮先散,招魂谁可依”二句,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诗人通过“易篑”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感受。“易篑”,指人临死前撤去竹簟等物以备换箦(席)。这里用“易篑僮先散”来形容自己的生命之短促。同时,也暗含着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招魂谁可依?”则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命的眷恋之情。这句诗中的“谁可依”三字,更是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生死问题的深深困惑与无奈。

“来惊春浪阔,去及柳条稀”二句,是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人在临终之际回首往事,感慨良多。他看到春日里波涛汹涌的海面,想到自己的生命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渺小而又脆弱;他还看到岸边稀疏的柳条,想到自己的生命就像那随风飘摇的柳枝一样,短暂而又无力。这两句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之情。

“迢递黄山路,程程入翠微”二句,则是诗人对于死亡后归宿的展望。诗人在临终之际,面对死亡这个残酷的现实,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然而,他又无法逃避死亡的命运。因此,他只能想象自己在死后的归宿,希望死后能够回到家乡的黄山脚下。这里的“黄山路”指的是家乡的道路,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翠微”二字,则是指家乡山峦的青翠景色。诗人通过想象自己死后的归宿,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