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江禅院杳无踪,浩劫何年此地逢。
金像有灵浮浪出,石碑无字半坭封。
溪边网得前朝钵,海上人收古殿钟。
十载经游浑一梦,依稀还记寺门松。
【注释】
过东华寺故址——指游览过东华寺的旧址。东华寺为唐代名刹,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空江禅院杳无踪——指东华寺旧址已荡然无存。空:空寂、空荡。杳:渺茫、无影。
浩劫何年此地逢——这两句说不知过了多么漫长的时候,才又在这里重见佛寺。浩劫:漫长的劫难。
金像有灵浮浪出——指寺庙中的佛像因洪水冲击而露出水面。
石碑无字半坭封——指寺庙中石碑上的文字被泥沙覆盖得模糊不清了。
溪边网得前朝钵——指在溪流中打捞到前朝僧人用过的钵盂之类的器物。
海上人收古殿钟——指海边渔民捡到了古代殿堂上的铜钟。海:海边,这里指四川成都一带。
十载经游浑一梦——指过去十年间,作者曾到这个地方游览,但如今一切都成了梦幻,恍若一场大梦。
依稀还记寺门松——指虽然时间过去了十多年,但作者依稀记得当年寺门前的那棵松树。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写诗人游览东华寺旧址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写旧址的荒凉,颔联写寺中遗物的发掘,颈联写寺内古迹的发现,尾联写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全诗以“空”、“何年”等词语作结,表达出一种悲凉之感。
此诗是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诗人赵秉文任成都路提点刑狱兼成都府安抚使时所作。赵秉文曾任翰林学士,与李纯甫、王义民并称“三贤”。这首诗就是他游成都东华寺旧址时所赋。
首联“空江禅院杳无踪”,是说空荡荡的江水冲刷着这座古老的寺庙,连那寺院的踪迹也消失殆尽了。“杳无踪”一词,写出了寺庙的遗址已经淹没在滚滚的江水中,再也寻不到它的踪影了。一个“空”字,将寺庙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写得淋漓尽致。“浩劫何年此地逢”,则是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究竟有多少个年头,人们才能再次来到这里,与这片曾经见证历史的遗址相遇。这句诗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
颔联“金像有灵浮浪出”,是说寺庙中的金像因洪水的冲击而露出了水面。“金像”一词,让人联想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佛像,它们见证了寺庙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而“浮浪出”则形象地描绘了金像在水中摇曳的情景,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石碑无字半泥封”,则是说寺庙中石碑上的文字已被泥沙覆盖得模糊不清了。这里的“无字”二字,既表达了石碑上的字迹被岁月侵蚀得难以辨认,又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逐渐模糊不清。“半泥封”则暗示着这些石碑已经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无法再恢复往日的风采。
颈联“溪边网得前朝钵,海上人收古殿钟”,是说在溪边找到了前朝僧人用过的钵盂,而海边的渔民则捡到了古殿上遗留下来的铜钟。这两处发现都与寺庙有关,让人不禁回想起那些曾经在寺庙中修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而“前朝”二字,则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气息。
尾联“十载经游浑一梦,依稀还记寺门松”,则是说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自己曾经无数次地来到这个地方游览,但如今一切都成为了梦幻一般的存在。这里的“还记”二字,既是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回忆,又是对未来时光的感慨。尾联“寺门松”一句,更是让人想起了那座曾经见证历史的寺庙门前的那棵松树。它虽然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象征着历史的永恒和生命的坚韧。
这首诗通过对东华寺故址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往昔岁月的回忆。首联写旧址的荒凉,颔联写寺中遗物的发掘,颈联写寺内古迹的发现,尾联写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全诗以“空”、“何年”、“浮浪”、“半泥”、“溪边”、“海上”、“十载”、“依稀”、“还记”等词语作结,表达出一种悲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