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带远水,孤岛浮于中。
风利扬半帆,疾如箭离弓。
环观积气周,天水但一空。
静然耳目内,难以物理穷。
惯来狎海若,尚欲叩天翁。
噫气起萍末,谁为辨雌雄。
潮何以应蚌,草何以知风。
惝恍梦魂间,耳畔闻铎钟。
百幻肆以陈,迭奏殊未终。
我时骖白凤,夹驾两青童。
照路一摩尼,擎之以秃龙。
万丈白毫光,照耀紫金容。
稽首奏玉墀,绘天语难工。
丹书许我求,三度访龙宫。

这首诗是苏轼在海南儋州时所作的。他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与当地的官员一起游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并创作了许多诗篇来记录这段经历。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长天带远水,孤岛浮于中。
    这句描述了诗人站在海边,眺望远方的天际线和海平线,以及一座孤岛出现在海面上的景象。

译文:广阔的天空与远处的大海相接,孤岛漂浮在中间。

  1. 风利扬半帆,疾如箭离弓。
    这句描绘了海上的风势强劲,使得船帆被吹得鼓胀,仿佛箭一样离开弓弦。

译文:强劲的风把船帆吹得鼓起,如同箭脱离了弓弦一样。

  1. 环观积气周,天水但一空。
    这句表现了诗人俯瞰整个海面,感到天地之间只有一片空旷的感觉。

译文:环顾四周,只见无边无际的海水,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片空旷。

  1. 静然耳目内,难以物理穷。
    这句表达了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但又觉得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规律和奥秘。

译文:内心感受到一种宁静,却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1. 惯来狎海若,尚欲叩天翁。
    这句表现了诗人已经习惯了与海洋相处,并且还想向天空中的神灵提问。

译文:我习惯于与海洋为伍,还想要向天空中的神灵提问。

  1. 噫气起萍末,谁为辨雌雄。
    这句表现了诗人感叹于空气中的气息变化,试图分辨出其中的雌雄。

译文:空气中的气息突然发生变化,谁能分辨出这其中的雌雄呢?

  1. 潮何以应蚌,草何以知风。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现象的困惑,不明白潮汐是如何应对蛤蜊的开口,草木又是如何感知风的变化。

译文:潮汐是如何回应蛤蜊开口的呢?草木又是依靠什么感知风的变化的呢?

  1. 惝恍梦魂间,耳畔闻铎钟。
    这句表现了诗人在梦中听到寺庙中的钟声,给人一种恍惚的感觉。

译文:在梦境中,我仿佛听到了寺庙中的钟声,耳边响起了清脆悦耳的声音。

  1. 百幻肆以陈,迭奏殊未终。
    这句表现了诗人看到了各种奇异的景象,这些景象不断出现,却又没有结束。

译文:眼前出现了无数奇异的景象,这些景象层出不穷,但又似乎没有尽头。

  1. 我时骖白凤,夹驾两青童。
    这句表现了诗人骑乘着白凤,与两个青童一同前行。

译文:我时常骑着白凤,与两个青童一同前行。

  1. 照路一摩尼,擎之以秃龙。
    这句表现了诗人手中拿着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译文:手中的灯笼如同一面明镜,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就像一头巨大的龙在托举着它。

  1. 万丈白毫光,照耀紫金容。
    这句表现了诗人头顶的白头发散发出的光辉,照亮了他的面容。

译文:头顶的白头发闪耀着万丈光芒,照亮了我的面容,如同紫色的金子般熠熠生辉。

  1. 稽首奏玉墀,绘天语难工。
    这句表现了诗人恭敬地走上台阶,向皇帝汇报工作,但语言难以表达清楚。

译文:我恭敬地走上台阶,向皇帝汇报工作,但言语难以表达清楚。

  1. 丹书许我求,三度访龙宫。
    这句表现了诗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被允许前往龙宫寻找宝藏。

译文:皇帝答应给我机会,让我三次去龙宫寻找宝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敢和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