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澒洞山模糊。
空明射地日漏影,稍觉树林开扶疏。
平原苍莽不知处,忽有细路通榛芜。
茅堂枕山半阁水,卷幔正对前峰孤。
幽人深居不出户,纵有邻舍无招呼。
低头把卷苦吟讽,语暗不辨楚与吴。
中流棹歌似相答,欲断未断声呜呜。
云多水阔望不见,知是沧洲旧钓徒。
长安六月晴复雨,若非尘土还泥涂。
城中见山如见画,刚可仿佛求形模。
山犹可见水莫涉,尺潦岂足容长舻。
十年旧游忆南国,岁月催人非故吾。
鹦鹉洲前汉阳树,此景此诗今有无?
因君此图意披豁,便欲买棹游江湖。
徐用和侍御所藏云山图歌:
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澒洞山模糊。
空明射地日漏影,稍觉树林开扶疏。
平原苍莽不知处,忽有细路通榛芜。
茅堂枕山半阁水,卷幔正对前峰孤。
幽人深居不出户,纵有邻舍无招呼。
低头把卷苦吟讽,语暗不辨楚与吴。
中流棹歌似相答,欲断未断声呜呜。
云多水阔望不见,知是沧洲旧钓徒。
长安六月晴复雨,若非尘土还泥涂。
城中见山如见画,刚可仿佛求形模。
山犹可见水莫涉,尺潦岂足容长舻。
十年旧游忆南国,岁月催人非故吾。
鹦鹉洲前汉阳树,此景此诗今有无?
因君此图意披豁,便欲买棹游江湖。
注释说明:
- 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𭱊洞山糢糊: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的景象。”醉写”形容诗人对这幅画的倾心创作,”𭱊洞”则形容山峰在云雾中的朦胧美。
- 空明射地日漏影,稍觉林树开扶疏:通过”空明”形容天空之高远和云层的透明,”射地”则形容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地面上的情景,”扶疏”则是形容树木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
- 平原苍莽不知处,忽有细路通榛芜:描绘了一个开阔的场景,但因为地形的复杂性和未知性,使得整个景色变得难以捉摸。”榛芜”指的是荒芜的地方,这里可能暗指道路的曲折和不易察觉。
- 茅堂枕山半阁水,卷幔正对前峰孤:描述了一幅宁静的山村画面,茅堂、山、水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卷幔”指的是推开窗户看外面的景色,”正对前峰孤”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壮丽山峰时的孤独感。
- 幽人深居不出户,纵有邻舍无招呼: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状态,他深居简出,与世隔绝,虽然周围有邻居却无法交流。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居者,”不出户”则表现了他的清高和超脱。
- 低头把卷苦吟讽,语暗不辨楚与吴:描述了一位文人在阅读诗歌时的状态,他低头沉思,反复吟咏,但诗句的语言晦涩难懂,使得理解和表达都变得困难。”楚与吴”指的是古代的两个地名,这里可能用来比喻诗文的深奥和复杂。
- 中流棹歌似相答,欲断未断声呜呜:描绘了一幅船上划桨的声音,它似乎在回应着前面的诗句,但又像是断断续续的呜咽声,给人一种悠远和深沉的感觉。
- 云多水阔望不见,知是沧洲旧钓徒:描述了站在高处远望的景象,由于云雾缭绕,视野变得十分有限,只能看到一片辽阔的水面上飘动的云彩。这里的”沧洲”指的是江边的沙滩,”旧钓徒”则可能是诗人自己或是历史上的人物,他们曾经在这里钓鱼。
- 长安六月晴复雨,若非尘土还泥涂:描绘了长安(当时的首都)六月天气多变的景象,晴空万里后突然暴雨如注,让人感到既清新又湿润。这里的”尘土”和”泥涂”都是比喻,表示天气的多变和无常。
- 城中见山如见画,刚可仿佛求形模:描述了城市中的人们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他们看到的山景就像是一幅画一样美丽,虽然无法完全复制或模仿,但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丽和艺术价值。这里的”仿佛”指的是类似或相似的意思,”求形模”则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想象。
- 山犹可见水莫涉,尺潦岂足容长舻:描绘了山水之间的界限和关系,尽管山脉依然可见,但水域已经变得过于宽广以至于无法穿越。这里的”尺潦”指的是狭小的水道,而”长舻”则是指长长的船只,这里可能比喻了水域的广阔和山峦的巍峨。
- 十年旧游忆南国,岁月催人非故吾:回忆了作者过去在南方度过的时光和经历,这些记忆让他感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里的”南国”可能指的是他曾经生活过或者曾经游览过的南方地区,而”岁月催人”则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无常。
- 鹦鹉洲前汉阳树,此景此诗今有无?: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这棵树是否真的存在,以及这首诗是否真实发生过。这里的”鹦鹉洲”和”汉阳树”都是历史上知名的地名,它们可能代表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背景。
- 因君此图意披豁,便欲买棹游江湖:受到了这幅画的启发,决定购买船票去旅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这里的”披豁”指的是豁然开朗的意思,表示受到画作的影响后的心境转变,而”买棹游江湖”则表达了一种冒险和探索的精神。
赏析
徐用和侍御所藏云山图歌,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云山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通过对云雾缭绕、山峦起伏、树木繁茂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同时,诗人也通过自身的感受,将内心的孤独、迷茫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融入其中,使整首作品既有外在景物的美,又有内在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