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偏开胜迹,俗远惬幽寻。
路接三台近,山罗万象深。
香台笼古树,碧涧绕危岑。
草露当阶绿,萝烟覆径阴。
天花寒拂座,法雨细沾襟。
净界疑南岳,毫光俨道林。
竹泉澄累劫,松石长禅心。
云盖珠幡影,风飘玉磬音。
物情翻爽豁,客思纵登临。
浮世多消歇,空门无古今。
三生如可学,于此合抽簪。
【解析】
此诗前八句写寺的景色,后四句写游寺的感受。
首联“地偏开胜迹,俗远惬幽寻”,写游寺的环境。“地”指寺院所在之地,“偏”、“近”写出该寺位置偏僻、远离尘嚣之状。“开胜迹”表明该寺是一处名胜古迹,“俗远惬幽寻”则说明游人到此可以远离世俗之喧嚣,享受宁静之幽雅。
颔联“路接三台近,山罗万象深”写寺周围环境。“路”指寺院周围的道路,“三台”即传说中的天台山,相传为东晋时期道教创始人王羲之的别墅,这里泛指名山胜迹。“罗万象深”形容该寺周围山水林木繁茂、景物众多,景象深邃。
颈联“香台笼古树,碧涧绕危岑”具体描写了寺内景致。“香台”指寺庙里的佛塔或神像前的供物,“笼古树”形容树木苍郁古老,“碧涧”指清澈的山溪,“绕危岑”形容水声潺潺。“萝烟”指缭绕在山间的云雾,“覆径阴”形容云雾弥漫在小路上,给小路增添了一份神秘之感。
尾联“天花寒拂座,法雨细沾襟”进一步描绘游寺时的所见所感。“天花”指天上飘落的花瓣,“寒拂座”形容花瓣飘落在僧人的座位上,给人一种清冷之感;“法雨”指佛教信徒口中念诵的经文,“细沾襟”形容经文如细雨般洒在身上,让人感到清凉舒适。
最后四句“净界疑南岳,毫光俨道林”写游寺后的感觉。“净界”指寺院清净无杂的场所,“南岳”指南岳衡山,此处代指高僧云集、道风纯正的地方,“道林”指修行者的住所或山林。“毫光”指佛像上的光辉或光芒四射的样子。“俨”通“严”,庄重、庄严之意。
尾联“竹泉澄累劫,松石长禅心”进一步描绘游寺后的所见所感。“竹泉”泛指寺庙中的竹子旁流淌的水泉,“澄累劫”形容泉水清澈透明,历经千年;“松石”指庙中生长的松树与石头,“长禅心”形容这些松树和石头长久以来都承载着修行者的心志。
尾联“云盖珠幡影,风飘玉磬音”继续写游寺后的所见所闻。“云盖”形容云层遮蔽了阳光,使寺院显得更加神秘莫测;“珠幡影”形容寺院上空飘舞的幡布的影子,“风飘玉磬音”形容风吹动寺院中悬挂的玉磬(古代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尾联“物情翻爽豁,客思纵登临”总结全文,表达游寺后的感受。“物情”指外界景物给人的感受,“爽豁”形容心情舒畅愉悦;“客思”指游人的思绪,“纵登临”表示任凭自己登上高处欣赏美景。“浮世多消歇,空门无古今”两句总结全诗,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佛法永恒的感慨。
【赏析】
本诗写游云居寺所见所感。首联点题,领起全篇;颔联以写境为主,描绘了寺庙周围环境的优美;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寺内景致;尾联写游寺后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与佛法永恒的看法。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