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事兵革,继之以凶荒。
十户九萧索,贫者焉能全。
口腹既不充,蔽体常不完。
京租输未足,加派复临门。
吏胥下穷乡,欲避无处藏。
伐木通山垄,死者不得安。
白日岂无光,讵肯照覆盆。
官家政愈急,催科宁暂宽。
欲诉谁相怜,吞声不敢言。
【赏析】
此诗是作者因连年兵革,继之以凶荒而作。前四句写连年的兵荒马乱,十户九萧索,贫者焉能全;后六句写百姓生活的困苦。最后六句写官府催科,吏胥下乡,百姓无处躲藏。最后两句写百姓生活之苦。
“连年事兵革,继之以凶荒。”这是一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时战乱频繁和灾害频发的情景,表达了对人民的深深同情。
“十户九萧索,贫者焉能全?”这两句是对前四句的具体化、现实化的描述。诗人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和灾荒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在诗人看来,战争和灾荒都是无情的,它们不分贫富,都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他呼吁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人民的负担,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
“口腹既不充,蔽体常不完。”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战争和灾荒给人民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战争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食物和避难所。而在灾荒时期,人们更是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诗人呼吁政府应该关注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京租输未足,加派复临门。”这两句描述了政府征收租税的情况。在战争和灾荒期间,政府为了筹集资金来支持军队和赈济灾民,不得不增加赋税。然而,这种增加的赋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得人民更加困苦。因此,诗人呼吁政府应该考虑减轻人民负担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增加赋税。
“吏胥下穷乡,欲避无处藏。”这两句描述了官吏下乡征敛的情况。在战时或灾荒时,官吏们会深入到穷乡僻壤进行征税。然而,这些地方的人们往往没有能力逃避他们。他们被迫面对官吏,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因此,诗人呼吁政府应该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伐木通山垄,死者不得安。”这两句描述了农民们为了生计被迫砍伐树木的情况。在战时或灾荒时,农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必需品,不得不砍伐树木。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森林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诗人呼吁政府应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避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白日岂无光,讵肯照覆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黑暗现实的无奈和愤怒。他认为,虽然白天有阳光普照大地,但为何不能照亮那些被掩盖的事情呢?这里的“覆盆”指的是隐藏的事物或真相。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的追求。他呼吁人们应该勇敢地揭露真相,让正义得到伸张。
“官家政愈急,催科宁暂宽。”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腐败的看法。他认为,在战争和灾荒时期,官场往往会变得贪婪和腐败。因此,在此时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来惩治腐败现象。这样可以让人民感到安心和放心。同时,也提醒了政府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的头脑。
“欲诉谁相怜,吞声不敢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他无法向任何人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因为他知道这样做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因此,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然而,他内心深处依然渴望有人能够理解和帮助他走出困境。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的感慨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