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战国士,志欲摈秦嬴。
适逢燕太子,尊之位上卿。
欲报强秦雠,慷慨赴咸京。
药淬匕首利,怀之乃西行。
临岐惨将别,清吹飘华缨。
忽尔哀筑起,座上悲群英。
涕下不可遏,乃复为羽声。
壮士志激烈,誓死不顾生。
白虹忽贯日,见者心为惊。
挟彼秦舞阳,同取盖世名。
函封督亢图,拜献秦王庭。
利刃揕豪主,愁云压重城。
惜哉事莫济,徒然费经营。
白兹速燕亡,咄嗟何所成。
至今易水歌,徒伤千古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荆轲:战国时期的一位士人,有着强烈的复仇愿望。他渴望摒弃秦国的霸权,恢复燕国的独立。

  2. 抱负:他的志向是驱逐强秦,报效燕国。他决心以武力为手段,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3. 遇合: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见了燕太子。燕太子对他的才华和忠诚表示赞赏,并给予了他很高的地位,让他成为上卿。这种遇合使他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为他日后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4. 复仇: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强秦的仇恨,想要报复他们曾经对他国家的侵略。他决定采取行动,以武力来对抗秦国。

  5. 行动:他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并选择了在咸阳城进行刺杀行动。这个选择表明他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预示了他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6. 牺牲:在出发之前,他告别了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悲愤踏上了征途。这个行为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也显示了他对于个人安危的置之度外。

  7. 离别:在即将离开之际,他在岐山上惨然地告别了朋友。这不仅是对他此行的不舍,也是对未来可能无法再见面的预感。

  8. 哀悼:突然之间,他开始悲伤起来,拿起筑(一种乐器)敲打起来,座上的人们都为之动容。这一行为揭示了他内心的悲痛和绝望,以及他为了正义而不惜一切的精神。

  9. 震惊:看到眼前的景象,人们感到十分震惊。这种震惊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勇猛,更是因为他的悲壮和决绝。这种震惊让人不禁思考,一个人为了理想可以做出多大的牺牲。

  10. 挟持:接着,他劫持了秦舞阳,两人一同前往秦王宫,准备向秦王展示他们的计划。这个行为展现了他的果敢和决心,但也预示着更大的危险正在等待着他们。

  11. 图谋:他们带着地图和督亢的地图前往秦王宫。这表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与秦王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12. 行动:他们向秦王献上地图,但秦王并未立即同意他们的请求。这说明秦王对这个计划有所怀疑,但也显示了荆轲的勇气和决心。

  13. 决断:然而,秦王最终还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让他们带着地图去执行任务。这表明秦王已经看到了他们的诚意和实力,也显示了荆轲的决心和信念。

  14. 牺牲:他们带着地图返回咸阳城,准备实施他们的计划。这个行为展示了他们对理想的执着和对敌人的毫不畏惧,同时也预示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15. 遗憾:但他们的计划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的行动虽然勇敢,但却未能成功实现他们的复仇目标。这也让人们不禁反思,一个人的力量是否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

  16. 哀歌:尽管如此,他们在临别时还是唱起凄切的歌声。这个行为表达了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哀伤和无奈,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

接下来将根据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从诗的内容来看,《咏荆轲》不仅赞扬了荆轲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还通过描绘他与燕太子的相遇、准备行动的细节、赴咸阳城的告别以及最终的牺牲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荆轲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意义。诗中的“欲报强秦雠”一句,不仅体现了荆轲对秦国的仇恨,还表达了他立志要为国家报仇雪恨的决心。而“慷慨赴咸京”,则展示了他的壮志雄心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风貌。此外,诗中还通过描写荆轲与燕太子的遇合、准备行刺的场景、告别友人、劫持秦舞阳等细节,展现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不仅令人震撼,也激励着后人为了理想和信仰而奋斗。

李贤的《咏荆轲》不仅是一首赞美荆轲英勇行为的诗作,更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力量的作品。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