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生献馘古来无,解道功成万骨枯。
白草黄沙风雨夜,冤魂多少觅头颅。
【注释】
感怀:感慨。
割生献馘古来无:从古到今,没有过为报功而杀敌献首的事。割生,谓以刀割取敌人头;献馘,谓献敌人的左耳。
解道功成万骨枯:《尚书·武成》载周武王伐纣克商,周公作《多士》铭文说:“乃葛降、商,民献有十夫予翼,以归,献俘于王。”意思是将俘虏献上,并解下他们的头发。“解道”指“解献”,“功成”指“献馘”,“万骨枯”即“献馘之万”。
白草黄沙风雨夜,冤魂多少觅头颅。白草黄沙,形容荒凉的景象,也暗喻战场的惨象;风雨夜,暗喻国运危难;冤魂,比喻被冤屈的人民;多少,多少个。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战乱之后,看到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感叹自己曾经为战争作出的贡献而感到愧疚的心情。
首句“割生献馘古来无”,诗人用反问的语气提出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没有过为了报功而杀敌献首的人呢?这一句看似在问,实际上却是一种自我否定,表明自己并没有像古人那样为了报功而杀害无辜。
第二句“解道功成万骨枯”,进一步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这里引用了古代文献《尚书·武成》中的记载,指出在战争中,胜利者通常会得到敌人的投降或者献出敌人的首级作为功劳的象征。然而,这种所谓的“功劳”实际上是建立在无数无辜者的生命之上的。因此,诗人感叹道:当战争结束,那些被献给胜利者的头已经被割下来,而真正的功劳者却已经化为乌有,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已经变成了“万骨枯”。
第三句“白草黄沙风雨夜”,进一步描绘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这里的“白草”、“黄沙”和“风雨”都是战争留下的残迹,也是诗人心中的哀伤之情的写照。
最后一句“冤魂多少觅头颅”,则直接指向了自己的责任。这里的“冤魂”指的是那些因为战争而失去生命的无辜者的灵魂,而“寻觅”则是诗人内心的自责与痛苦之情的表达。诗人不禁想问:这些无辜者的冤魂究竟有多少啊?他们究竟需要寻找多少次才能找到自己的头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反思和自责,更是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