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红飘尽暮莺娇,如练澄湖入望遥。
画舫客来歌互答,绣帘人醉目相挑。
重逢洛浦怜捐佩,欲别秦楼懒听箫。
莫向杨花问离绪,请君看取短长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全诗如下:
残红飘尽暮莺娇,如练澄湖入望遥。
画舫客来歌互答,绣帘人醉目相挑。
重逢洛浦怜捐佩,欲别秦楼懒听箫。
莫向杨花问离绪,请君看取短长条。
【译文】
落花飘零,黄昏时分莺鸟的叫声显得格外娇媚动人。远处的澄明湖水在夕阳的映照下如同一条细长的白色丝带。
画舫上的客人来来往往,歌声相互应答,而绣帘后面的人则陶醉其中,眼睛相互挑逗。
我们在洛水之滨重逢,彼此都感慨于曾经的情意深厚,如今却只能互相安慰,赠送玉佩作为纪念。
我们即将分别,告别秦楼,懒得去听那悲伤的箫声。
请不要再去追问关于离别的思绪,请看看我手中这枝杨柳条,它象征着我们的未来之路。
【赏析】
此诗是苏轼送别友人时所作的一首词作。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深不舍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的开篇“残红飘尽暮莺娇,如练澄湖入望遥。”描写了夕阳下的景色和暮色中的莺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这里的“残红”指的是落花,象征着离别的季节。”如练澄湖”则形容湖水清澈如练,给人以平静、纯净之感。
接着“画舫客来歌互答,绣帘人醉目相挑。”描绘了画舫上客人与主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绣帘后主人被客人的歌所迷倒的情景。这里的“互答”和“相挑”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欢乐。
接下来的两句“重逢洛浦怜捐佩,欲别秦楼懒听箫。”则转入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人回忆起在洛阳之滨与朋友相遇并赠玉佩的场景,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对于即将到来的离别,也流露出一丝不舍和无奈。
最后“莫向杨花问离绪,请君看取短长条。”则以杨花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不要过分沉溺于离别的痛苦之中。同时,诗人用“短长条”这一意象来比喻人生的道路,寓意着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漫长或曲折,都有值得期待的美好。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