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鹄乘天风,转盼忽已失。
丈夫骋高步,尘网谁能窒。
奈何乡曲士,伊吾老一室。
牢落穷檐中,万事倏已毕。
我友挺异姿,性情本超逸。
束发事远游,九州不遗一。
趋时裾可绝,在险驭能叱。
时复托云松,灵编手自述。
我闻不死乡,万岁如一日。
去矣云间鸿,永谢裈中虱。
【注释】
黄鹄(hú):天鹅。乘:乘风,即借风之势。转盼:回望。失:迷惘。
丈夫:男子汉,指诗人自己。骋(chěng)高步:意谓超越尘俗,飞腾向上。
乡曲士:指家乡中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的人。伊:语词,犹“之”,用于句首,表示反问的语气。吾:我。老一室:困居狭小的居室。穷檐:贫贱者所住的低矮房屋。
牢落穷檐中:意思是说在贫穷简陋的屋檐下度过一生。
倏(shū):形容迅速。万事倏已毕:意思是说所有的世事都结束了。
我友:我与友人。挺异姿:意谓志趣不同,性格奇特。
束发:古代把头发束成一束,这里比喻年轻时期。事远游:意谓从事远游。九州:泛指全国。
趋时:追逐世俗名利。裾:衣襟,引申为衣服。可绝:不可断绝,即不放弃。
在险:处于困境之中。驭(yù)能叱(chì):驾驭马车,可以叱咤风云。
时复:时常。托云松:意谓托身于高洁之地。云松:云间树木,这里代指隐士或神仙居住之地。
灵编:《庄子》中有《逍遥游》一篇,其中有“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手自述:意谓口诵手记,即自撰文章。
不死乡:语出《列子·黄帝篇》,谓有仙道之人长生不老,故称。
去矣:离开这里。云间鸿: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夫昆仑。”后以“云间”比喻远方,此处指仙境或仙道。
永谢:永远告别。裈(kūn)中虱:语出《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每奏议,常曰:‘臣闻亡国破家相随属,独先安知陛下圣德厚?”“后世遂用以比喻小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送别友人张桓孺,感慨身世,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的厌恶和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怀。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
首句“黄鹄乘天风”,写张桓孺像黄鹤一样乘着天风翱翔而去,形象鲜明地勾勒出了张桓孺超凡脱俗的形象。接着诗人又用“转盼忽已失”四字描写他离去后,诗人回望所失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丈夫骋高步”,是说张桓孺超然物外,志向远大,大有凌云壮志;同时,也暗含诗人自己的志向。“尘网谁能窒”,意思是说他的志向如黄鹄一般难以被尘世的羁绊所束缚。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奈何乡曲士”,意思是说那些见识短浅、胸无大志的人,只能困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两句既点出了诗人与友人的对比,又表达了诗人对庸俗之士的不满。“伊吾老一室”,是说那些庸俗的人只能在狭小的屋里打发余生,无法实现远大的志向。“牢落穷檐中,万事倏已毕”,意思是说在穷乡僻壤中度过一生,所有的世事都结束了。这一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友人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庸俗之士的鄙视。
接下来诗人又通过“我友挺异姿”,“束发事远游”两句赞美友人的志向高远和才华出众。“九州不遗一”,意思是说胸怀天下而不遗遗漏,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趋时裾可绝”,“在险驭能叱”,是说追逐世俗的人可以断绝衣着,身处困境也可以驾驭马车,驰骋自如。这几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庸俗之士的鄙视,又表达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最后一句“时复托云松”,意思是说时常托身于高洁之地,“灵编手自述”,“我闻不死乡”。这两句既是对友人的赞美,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友人与庸俗之士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