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黯黯云脚垂,白杨树底游魂归。沧海已销精卫恨,青山无复杜鹃啼。
忆昨阴风暗南土,长林夜夜髑髅语。苍苔古道无人行,磷磷鬼火烧秋雨。
枯骸朽骨乌鸢馀,总是当年琼树枝。然腹引灯宁自照,漆头作器任人为。
江湖义士洪都客,泪洒尸陀林下石。自怜无力效秦封,日扣公门请周泽。
绣衣使者乘骢来,玉鞭一指瘴烟开。吹枯振朽百废举,顿起沟壑登春台。
粤王城头暮烟碧,处处秋山净如拭。遥听牛背笛声来,不似前时惨澹色。
泉台岂是铭恩处,事不近名名乃著。君不见宋陵松柏已萧条,行人犹忆冬青树。
诗句释义:
平原黯然云脚垂,白杨树底游魂归。
沧海已销精卫恨,青山无复杜鹃啼。
忆昨阴风暗南土,长林夜夜髑髅语。
苍苔古道无人行,磷磷鬼火烧秋雨。
枯骸朽骨乌鸢馀,总是当年琼树枝。
然腹引灯宁自照,漆头作器任人为。
赏析:
《会冢行美侍郎田公及义士王潜父也》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通过描写平原、大海、白杨树、坟墓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诗中的游魂归、精卫恨、杜鹃啼等元素,传达出一种哀伤和失落的情感。
“平原黯黯云脚垂,白杨树底游魂归。”描绘了一片荒凉的平原景色,云彩如同被拉长的脚一样低垂着,游魂在白杨树下归来。这里通过游魂归来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离别的感慨。
“沧海已销精卫恨,青山无复杜鹃啼。”描述了大海已经吞没了精卫鸟报仇的决心,而青山上再也听不到杜鹃的啼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美好事物的消逝感到无奈和悲伤。
“忆昨阴风暗南土,长林夜夜髑髅语。”回忆起昨天的阴风,笼罩着南方的土地。在深深的森林里,夜晚常常听到骷髅的低语。这些意象传达出一种孤寂和恐怖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苍苔古道无人行,磷磷鬼火烧秋雨。”古老的道路两旁长满了青苔,没有人行走。磷火般的鬼火在秋风中燃烧,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场景描绘出一幅荒凉和恐怖的画面,使人感到一种压迫感和不安。
“枯骸朽骨乌鸢馀,总是当年琼树枝。”形容枯死的尸体和乌鸦,都像是当年的琼树一样。这几句诗表达了一种虚无和悲哀的感觉,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然腹引灯宁自照,漆头作器任人为。”虽然心中有火,但也只能自己点燃灯来取暖。漆制的器具由别人制作,只能听任他人摆布。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助和挣扎。
“江湖义士洪都客,泪洒尸陀林下石。”描述的是江湖上的义士们,他们在洪都客的帮助下,泪水洒落在尸陀林下的石头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正义而战的人们的敬佩和感动。
“自怜无力效秦封,日扣公门请周泽。”感叹自己没有能力效仿秦始皇那样封禅天下,只能在每天去公门求取恩泽。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感慨和对朝廷腐败的不满。
“绣衣使者乘骢来,玉鞭一指瘴烟开。”绣衣使者骑着骢马而来,玉鞭一挥,瘴气消散如烟。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官员治理国家、驱散邪恶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正义的追求和希望。
“吹枯振朽百废举,顿起沟壑登春台。”吹散枯萎之物,振兴腐朽之业,一举扫除了许多弊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改革和进步的期望。
“粤王城头暮烟碧,处处秋山净如拭。”粤王城的头晚烟雾缭绕,四周的秋山显得格外清新明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放松。
“遥听牛背笛声来,不似前时惨澹色。”远远地听到牛背上的笛声传来,不再是以前那种凄惨凄凉的声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带来的安慰和力量的赞美。
“泉台岂是铭恩处,事不近名名乃著。”泉水之台难道就是铭刻恩情的地方吗?事情并不接近名声,名声才更加显著。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观念的反思和批评。
“君不见宋陵松柏已萧条,行人犹忆冬青树。”你难道没有看见宋陵的松柏已经变得萧条了吗?可是人们仍然怀念那些冬青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怀念。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通过这首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