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夭桃李花,灼灼春山道。
西风一夕起,零落同衰草。
岂不恋芳华,嗟哉秋已老。
自非松与柏,憔悴谁能保。
译文:
鲜艳的桃花李花在春天的山路上盛开,
西风吹来之后一夜之间就凋谢零落成泥。
难道不珍惜青春美好年华?
感叹啊秋天已至,一切都已衰老。
除非是松柏,谁能经受住岁月的折磨,依然保持青春的容颜?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春末夏初桃李花开与秋末衰草零落的季节更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全篇以“杂兴”为题,既指其内容广泛,又暗指其风格多样,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首句“夭夭桃李花”,描绘了春天里桃花李花的美丽景象,色彩鲜明,生机勃勃,营造出一幅春天的画卷。第二句“灼灼春山道”,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山路上的景象,春山如画,桃花李花点缀其间,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好景不长,第三句“西风一夕起,零落同衰草”却突然转换了场景,将目光转向了秋风中凋零的花朵和衰败的草地。这里,秋风被用作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诗人似乎在暗示,即使是最为鲜艳美丽的事物,也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这一转折使得整首诗的氛围骤然转变,从春天的明媚转为秋天的萧瑟。
第四句“岂不恋芳华,嗟哉秋已老”则是对前文的深化,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他不仅感叹自己没有珍惜青春,而且感叹岁月已经悄然流逝。这种无奈和哀叹,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最后一句“自非松与柏,憔悴谁能保”则提出了一个疑问,即除了像松柏这样的植物之外,还有谁能真正抵抗岁月的侵蚀,保持青春的容颜呢?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反问,也是诗人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表现出他对生命无常的无奈接受,以及对坚持信念、抵御岁月摧残的决心与勇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它不仅是一首表达对美好时光流逝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着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