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随缘到,云霞晚自闲。
僧房开竹里,仙路入花间。
斜日明秋水,薄烟凝暮山。
偶探勾漏迹,惆怅欲忘还。
【注释】
①勾漏,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名。相传葛洪在此炼丹成功,故有“勾漏”之称;又传说此山在今广东省罗定县境内,因山形如漏斗,故又名漏山。《太平御览》引《神仙传》:“(葛洪)乃结草为庵,以养性。”后人遂称其居所为“葛岭”。《太平御览》引《神仙传》又说:“洪尝于石穴中得一丹井……丹井边有松柏二株,皆合抱而高,枝叶扶疏。”
②随缘:佛家语。指任运随遇而安。
③闲(xián):悠闲自在。
④竹里僧房:指寺院中的竹林深处的僧人住所。
⑤勾漏迹:指葛洪炼丹的场所。
⑥惆怅欲忘还:形容对葛洪炼丹遗迹的留恋之情,难以忘却。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与友人同游北山,偶至普福寺,寻访葛洪炼丹的遗址,即“勾漏迹”,不禁惆怅不已。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古寺随缘到”,点题,表明此行是游览寺庙而来;次句“云霞晚自闲”,点明时间、地点,并渲染出一种清幽淡雅的境界;第三句“僧房开竹里”,写出了寺院所在位置和环境特点;末联写寻访葛洪炼丹遗迹的感想。
此诗首句写景,点明了题旨;次句写景,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三句写景,描写了游览的环境、景物;末联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概。
“与客游北山”,说明此次游览的目的;“偶过普福寺”,表明此次游览的目的地。
从“随缘到”看,诗人并没有刻意安排游览行程,而是信步而行,随意而游,这种态度很值得肯定。同时,也说明了诗人对游览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古寺随缘到”一句,既表明了游览的兴致,又暗示了游览的目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的态度。
从“云霞晚自闲”来看,此句不仅点出了时间,而且把景物写得更为具体。“云霞晚”既表明时间,又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氛围,为后面的写景做了铺垫。“自闲”一词既表明了时间又是此词的关键词,表现出了景色的静谧之美。
“僧房”二字点明游览的地点,为下一句“仙路入花间”作铺垫。
“仙路入花间”,既描绘了景物,又暗含了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斜日明秋水”,既描绘了景物,又暗含了情感。“明”字既表现了夕阳的明亮,又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愉悦。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时所处的环境,为下面的句子做铺垫。
“薄烟凝暮山”,既描绘了景物,又暗含了情感。“凝”字既表现了薄雾的浓密,又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凝重。同时,也为下面的写意做铺垫。
“偶探勾漏迹”,点题,表明此行是游览寺庙而来;“勾漏”既是地名,又是典故,指葛洪曾在此炼丹,故有“勾漏迹”之名。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
“惆怅欲忘还”,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又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惆怅”一词既表现了诗人的伤感情绪,又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之感。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首句点明游览的目的,次句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三句描述了游览的环境、景物,末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概。整首诗既有画面美,又有情感美,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