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龙门境,葬临韩奕坡。
荒祠邻后土,孤冢压黄河。
澽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
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
《司马太史庙·其一》是李奎在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64年)以太常博士知同州韩城县时所作。这首诗描绘了司马太史庙的景象,通过生动的诗句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下面将逐句释义这首诗:
生在龙门境:《司马太史庙·其一》首句“生在龙门境”,指的是司马太史庙位于龙门县境内,龙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司马太史庙也成为了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葬临韩奕坡:次句“葬临韩奕坡”则描述了司马太史庙的具体位置,即坐落在韩奕山坡上,韩奕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荒祠邻后土:第三句“荒祠邻后土”,描绘了司马太史庙所在的环境,荒废的祠堂与后土(地神)相依,形成了一种神秘而又庄重的氛围。
孤冢压黄河:第四句“孤冢压黄河”,进一步渲染了墓地的荒凉与壮观,坟墓孤独地矗立在黄河之滨,展现出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澽水愁声远:接下来的“澽水愁声远”,则通过澽水的流动声来表达诗人对于历史长河流逝的感慨,澽水作为古代的一条重要河流,其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梁山惨色多:最后一句“梁山惨色多”则通过对梁山的描述,传达出一种悲壮而沉重的气氛。梁山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战争和争斗的焦点,这里充满了战争的痕迹和悲剧的色彩。
一言遭显戮:“一言遭显戮”,反映了诗人对于言论自由的担忧,直言无忌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言论的压抑和对自由思想的压制。
将奈汉君何:最后的“将奈汉君何”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困惑,面对汉君这样的权威,他感到无法改变现状,只能默默承受。
《司马太史庙·其一》不仅是一首描写历史遗迹的五言律诗,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司马太史庙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还通过深刻的历史感悟,表达了对历史、对文化、对自由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