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田瓞离离,子母长寒饥。昨闻接京军,征夫曷时归。
特生阪田树,下有往与来。黻裳四牡虽荣,不如与妾共餔糜。
网鱼不施网,孰能制鱼死。征夫归来归来,不见灵宝公、安陆子。
阪田行
坂田的瓜瓞茂盛,母与子常年饥饿。昨天听说京中军情,征夫何时能归?
特生于坂田的梓树繁茂,下面有往有来。黻裳四牡虽然荣耀,不如与妾共享餔糜。
捕鱼不用网,谁人能控制鱼不致死?征夫归来归来,不见灵宝公、安陆子。
注释:
阪田:《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注引《先贤行状》:“(邓)艾字士载,南阳西乡(今河南镇平西北)人也。父肇,汉太尉,南郑人。艾性长于智计,少以孝称,年二十,为尚书郎。”
瓞离离:指瓜藤缠绕在架上,结出的瓜果繁多而细小的样子。
“子”指孩子。
寒饥:生活艰难。
接京:迎接朝廷的命令。
“特生”二句:特生的树长得高大茂盛,树下有来往行人。这里比喻征夫在外建树功勋,有家有口。
“黻裳”、“四牡”二句:黻裳,即深衣,一种古代服装。这两句是说,虽然你穿着华贵的衣服,但终究还是不能和妻子在一起共进晚餐啊。
孰能制鱼死:用什么手段才能制服鱼?
灵宝公、安陆子:都是指诸葛亮的字。
赏析:
本诗写于建兴元年(252),当时蜀国大将诸葛诞反叛,朝廷命大将军邓艾率军出征,平定了叛乱,凯旋而归。这首诗就是作者对出征将士表示慰问和劝慰的。全诗采用赋体,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第一句“阪田瓞离离”,点明地点是坂田,交代出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瓜瓞”用《诗经》中的“绵绵瓜瓞”(周武王之孙太王之孙季历,因封邑于姜姓之国,称为姜后,又称“大任”)的典故,暗喻子孙繁衍,家族昌盛。诗人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对子孙繁衍、家族昌盛的美好愿望。
第二句“子母长寒饥”,描写了当地民众生活的艰辛。他们常年遭受饥饿和寒冷,生活十分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苦难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第三句“昨闻接京军”,诗人听到有关朝廷的消息。“接京”即接到命令,朝廷要征伐魏国。这里的“京”指的是洛阳。洛阳是东汉、曹魏时期的都城,是当时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第四句“征夫曷时归”,征夫是指征伐的敌人或征召的士兵。诗人询问征夫何时能够回家,表达了对征夫早日结束征战、回到家乡的渴望。这里的“曷时”意为何时,表示疑问的意思。
第五句“特生阪田树”,诗人想象那些生长在坂田上的树木。“特生”指特别繁茂的,这里比喻征夫在外建树功勋,有家有口。诗人通过对这些树木的描写,表达了对征夫们建树功勋、有家有口的祝愿。
第六句“下有往与来”,诗人进一步展开想象,那些生长在树下的人往来不断。这里比喻征夫在外面建立了功勋,有了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诗人通过对这些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在外建立功勋、有家有口的祝愿。
第七句“黻裳四牡虽荣”,诗人赞美那些穿着华贵礼服的官员们。“黻裳”指黑色的礼服,这里借指那些身穿华丽衣服的官员们。“四牡”指的是四个马头,这里借指马匹。诗人通过对这些官员们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荣耀地位的赞扬。
第八句“不如与妾共餔糜”,诗人转而从侧面描写征夫们的生活。“餔糜”是古代的一种食物,是用米煮成粥后加上肉末。这里比喻征夫们的生活艰苦。诗人通过这种比较,表达了对征夫们生活的关心和忧虑。
第九句“网鱼不施网”,诗人用捕鱼来比喻征夫们在外建功立业的过程。“网鱼”是捕鱼的工具,这里借指捕捉人才的手段。诗人通过对捕鱼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才被捕捉的担忧和忧虑。
第十句“孰能制鱼死”,诗人提出了问题。谁能制服那些像鱼一样顽固的人?这里的“孰”意为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提出,表达了对那些顽固不化者的批评和讽刺。
第十一句“征夫归来归来”,诗人再次强调征夫们归来的主题。这里的“归来”是指归来的军队,也暗示着那些建功立业的人能够顺利回归故土。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反复强调,表达了对战争的胜利和和平的期盼。
第十二句“不见灵宝公、安陆子”,诗人用诸葛亮的名字结尾,表达了对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这里的“灵宝公”是诸葛亮的字,“安陆子”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尚。诗人通过对这两位英雄人物的提及,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