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父识𤠔性,身与群猿居。
应同支遁马,岂赋狙公狙。
共息贝多树,时分香积厨。
黑衣今不至,长啸意何如。

灵鹫山的景色,以“十景”为序:

第一、二、三景,分别名为“香积厨”、“贝多树”、“支遁马”。

第四、五、六景,分别名为“莲花峰”、“猿父”、“狙公”。

第七、八、九、十景,分别名为“香积炉”、“支遁塔”、“石壁”、“香积窟”、“猿母”。

译文:
灵鹫山的美景,以“十景”为序:
第一、二、三景,分别是香积厨、贝多树和支遁马。
第四、五、六景,分别是莲花峰、猿父和狙公。
第七、八、九、十景,分别是香积炉、支遁塔、石壁、香积窟和猿母。

注释:

  • 灵鹫山:佛教圣地,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境内。
  • 猿父识𤠔(qú)性(nì):猿父,即猿猴的父亲。𤠔性,即猿猴的性格或习性。
  • 应同(yīng tóng)支遁(guàn)马(mǎ):应同,表示应该如此;支遁马,即支遁骑的马。
  • 岂赋狙公狙(jū gōng jū):岂,表示哪里;狙公,即狙猴。
  • 共息贝多树(bèi duō shù):共,表示一起;贝多树,即贝叶棕。
  • 时分香积厨(fēn xiān chí shǔ):时分,表示分别;香积厨,即供奉佛祖的斋菜的厨房。
  • 黑衣今不至:黑衣,表示黑色的袈裟;不至,即没有到达。
  • 长啸意何如(xī hè yì wéi hé):长啸,表示高声吟咏;意何如,表示怎么样?
    赏析:
    这首诗以灵鹫山的十景为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灵鹫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猿父、支遁马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