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怀千古了难偿,太息群阴剥一阳。
鸣凤未闻声徵角,战龙曾见血玄黄。
薄茅藉处非无地,老树阴中合有堂。
风雨去城三十里,满山箫鼓为谁忙。
【注释】
胶山忠定祠:忠定指南宋名将张俊,他在金军进攻时,力战殉国。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祠堂。
次施克和韵:次是依循,这里指遵循原韵。
鸣凤:喻贤人。声徵角:声如角,比喻有才能的人。
血玄黄:指战争的惨烈,用“血”字代指战场上的鲜血,“玄”指黑,“黄”指土。
薄茅藉处非无地:意在说,虽然草莽之中,但并不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老树阴中合有堂:意在说,即使身处荒凉之处,也有大树可以遮荫。
风雨去城三十里,满山箫鼓为谁忙:意思是说,离城三十里,到处都响起了箫鼓的声音,这声音是为了谁呢?
【赏析】
《胶山忠定祠次施克和韵》是宋代辛弃疾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全诗以咏史抒怀,感慨忠魂未泯,志士未酬,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
首句“壮怀千古了难偿”,点出了诗人的悲慨情怀。诗人借“千古”这一概念来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感怀,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之情。
颔联“鸣凤未闻声徵角,战龙曾见血玄黄”,运用了典故“凤鸣于九天”、“龙战于野”来形容英雄的英勇形象,也暗含了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英雄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的遗憾之情。
颈联“薄茅藉处非无地,老树阴中合有堂”,则通过“薄茅藉处”和“老树阴中”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诗人对于生存空间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思考。这里的“薄茅藉处”可以理解为诗人在草莽中的栖身之所,而“老树阴中”则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希望。
尾联“风雨去城三十里,满山箫鼓为谁忙”,则是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揭示。这里的“风雨去城三十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的象征性描写,而“满山箫鼓为谁忙”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混乱和不安的忧虑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之情,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