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元功百世豪,遗容瞻处丽阳高。
天留汤沐田无税,人效明禋涧有毛。
莘野不妨初就桀,草庐犹恨未诛曹。
万峰指点青田路,断石枯松望眼劳。
【注释】
诚意伯:指朱元璋(字国瑞、诚意伯)。朱元璋是元末明初的开国皇帝,他在处州建都立国,曾在这里建立过诚意王府。
百世豪:一代英杰,永远值得后人称颂的英雄。
丽阳高:指处州的城楼。丽阳郡,治所在丽水县(今浙江丽水市),是处州的一个郡名。
天留汤沐田无税:“天”指朝廷,“汤沐田”为天子所赐的采邑。汤沐,天子的住宅。汉文帝曾于长安附近赐给诸侯王汤沐地。
人效明禋涧有毛:人效献祭,山涧里的草木因此生长茂盛。明禋,指祭祀用的香火。
莘野:指田野,这里泛指农田。
桀:夏桀。
草庐:简陋的茅草屋;也指刘备。
万峰指点青田路,断石枯松望眼劳:万峰,指群山。青田,即青田县,今属浙江省。断石枯松,指山中石头和枯树。
【赏析】
此诗作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春,当时朱元璋在处州(今浙江丽水)称吴王时,因怀念朱元璋对百姓的恩泽而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前两句赞颂朱元璋的功德。首句点出他是“一代元功百世豪”,是“元朝开国功臣”,其功绩足以垂范后世。次句写他死后的遗容,“瞻处”两字,表明诗人对朱元璋生前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丽阳高”一句,既点出了朱元璋在丽水建都立国的地点,又写出朱元璋的遗容庄严威仪,令人仰望不已。
诗的后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于朱元璋去世的感慨。前四句说,朱元璋留给百姓的土地,没有赋税之苦,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祭祀天地的山川,草木丛生,生机盎然。后两句则表达了自己对朱元璋的景仰之情,认为他生前的仁德已经使天下大治,但人们仍然思念他。最后两句写景,以万峰指点青田之路,断石枯松望眼劳的景象,来表达对朱元璋的敬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