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得野松苍色多,隔墙菉竹亦猗猗。
焚香扫地自我是,投刺到门如客何。
亭上高登移晚岫,溪边徐步起新波。
去年今日曾题句,和者盈屏皆可歌。
丙子元日试笔
栽得野松苍色多,隔墙菉竹亦猗猗。
焚香扫地自我是,投刺到门如客何。
亭上高登移晚岫,溪边徐步起新波。
去年今日曾题句,和者盈屏皆可歌。
注释:
- 丙子元日试笔:丙子年元旦试笔。丙子,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即天干地支的第三个组合。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试笔,指尝试写作。
- 栽得野松苍色多:种下了许多苍翠欲滴的野松树。
- 隔墙菉竹亦猗猗:隔着墙看到绿竹摇曳生姿。菉竹,即青竹,一种竹子的名字。猗猗,形容草木随风摆动的样子。
- 焚香扫地自我是:在院子里烧香打扫卫生。自我是,即自认为是我。
- 投刺到门如客何:递上名片给守门人,却如同客人一样受到冷落。刺,名片。
- 亭上高登移晚岫:登上亭台上观赏远处的晚山。亭上,即亭台之上。高登,形容登上高处。移晚岫,移动或改变山峰的位置。
- 溪边徐步起新波:沿着溪边缓步,溪水泛起新的涟漪。
- 去年今日曾题句:回想去年今天,我曾经题写过诗。
- 和者盈屏皆可歌:有许多人都和我的诗作相和,这些诗作都值得歌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丙子年(公元1096年)元旦试笔之作,通过描绘庭院景色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联“栽得野松苍色多,隔墙菉竹亦猗猗”描绘了庭院中的松树苍翠欲滴,绿竹摇曳生姿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两种植物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颔联“焚香扫地自我是,投刺到门如客何”则转入内心世界,诗人在庭院中烧香打扫卫生,自我反省。他反思自己如何像客人一样被守门人冷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颈联“亭上高登移晚岫,溪边徐步起新波”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活动场景。他在亭台上欣赏远山的美景,在溪边缓步,让溪水泛起新的涟漪。这两句诗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能力,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尾联“去年今日曾题句,和者盈屏皆可歌”是对过去的回顾。诗人回想起去年这一天,他曾写过诗句,许多人都与他共鸣,甚至有人将他的诗句谱曲唱出。这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创作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也体现了诗歌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诗人还通过与外界的互动,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这种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更加深刻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