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门北望政如天,有志元从鼓箧年。
岁赋远追三代典,命题亲御九重筵。
诗成行卷如携岳,酒尽离觞更酌泉。
莫向秋风逐车骑,新春须上渡江船。
【注释】
君门:指朝廷。政如天:政治清明,像天上一样。有志元从:有志向的人应当追随。鼓箧(qia):古代的一种书箱,用以装载书籍。元:同“原”。三辅:指关中一带,这里代指长安。岁赋远追三代典:年年征收赋税时,都要仿效夏、商、周三代的典制。命题亲御九重筵: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者入内廷听用。九重:皇宫重重重叠。诗成行卷如携岳:诗写成后,就像携带泰山一样,要送到京城去。如携岳:比喻诗写得好,好像泰山一般。酒尽离觞更酌泉:离别的时候,举杯饮酒,再斟满美酒以助酒兴。酌泉:斟酒。莫向秋风逐车骑:不要被秋风驱赶而远行。逐:追逐。秋:指秋天。新春须上渡江船:新年伊始,一定要乘船过江南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赵立之赴京应贡,友人相送,作此赠别。全诗四联各八句,每联两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
首联写赵立之赴京应贡的情景。“君门北望”,即在长安北门外望君门,点出长安这个地点,又表明自己是在长安的北门之外,这就与第三联所写的“亲御九重筵”相照应,表明诗人在京城里是处于被皇帝亲幸的地位。“政如天”,即国家政治清明,如同天上一样,这既赞美了皇帝,也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祝愿。“有志元从”,意即立志从政。“鼓箧”二字是说有志从政的人应当学习如何管理图书典籍。“元”字在这里是“始”的意思,意思是说,立志从政的人应该开始学习如何管理图书。“有志元从鼓箧年”,意思是说,立志从政的人应该在开始学习的那一年就努力学习,为以后做官做准备。
第二联写赵立之赴京应贡,要为国家选拔人才,他所写的诗文就要象泰山般地高耸入云,要献给皇帝,让皇帝亲自审阅。“岁赋”两句,意思是说,每年国家都会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国家事务,因此需要像夏、商、周三代一样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来治国。这里的“赋”是动词,意思是说,国家会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国家事务。“赋”和“治”相对,是说国家要通过治理国家事务来使人民安居乐业。“命题亲御九重筵”,“命题”,指命题作文,“亲御”,指亲自主持考试,也就是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者入内廷听用。这里的“亲”字有“亲自”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者进入内廷听用,也就是说考中之后就可以担任官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赵立之写的诗文就要像泰山一样高耸入云,献给皇帝供他亲自审阅,并且还要像夏、商、周三代那样制定完备的制度来治国,这样国家才能够治理得更好。
第三联写赵立之赴京应贡,要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他的诗文写得就要像泰山一样高耸入云,献给皇帝供他亲自审阅。这里的“诗成行卷”四字,是说赵立之的诗文写成后,要把它送给皇帝审阅;“如携岳”四字,意思是说,他的诗文就像是泰山一样高耸入云;“携岳”二字是说,要把泰山背在身上带往京城。这里的“携”字是动词,意思是说,要把泰山背在身上带往京城。这里的“泰山”二字,是名词,指的是泰山山,是说把泰山山背在身上。所以这里的“携岳”四字,是说要把泰山山背在身上带往京城。“如携岳”的意思是说,要把泰山山背在身上带往京城,也就是要把泰山山背在身上到京城去献诗给皇帝看。这里的“诗成行卷”是说赵立之的诗文已经写好了。“酒尽离觞更酌泉”,意思是说,酒喝完了就要再斟满酒杯以助酒兴。这里的“离觞”是指喝酒结束,离开座位。“更酌泉”是说,酒喝完了就要重新斟满酒杯以助酒兴。这里的“酒尽”是指喝到酒尽,“更酌”是指重新斟酒。这里的“泉”是名词,指泉水,意思是说,要重新斟酒。
第四联写送别的话。“莫向秋风逐车骑”,意思是说不要被秋风驱赶而远行。这里的“莫”是动词,表示劝阻。“秋风”是名词,指秋天的风。这里的“逐”是动词,意思是说不要被秋风驱赶而远行,而要趁早回到家乡去。“车骑”,是指车和马。这里的“车骑”二字是名词,表示车和马。所以这里的“莫向秋风逐车骑”意思是说不要被秋风驱赶而远行。这里的“车骑”二字,是名词,指车和马。这里的“车骑”二字就是车和马的意思。所以这里的“逐车骑”意思是说不要被秋风驱赶而远行。这里的“车骑”二字也是名词,指的是车和马。这里的“车骑”二字就是指车和马。这里的“车骑”二字是名词,表示车和马。所以这里的“莫向秋风逐车骑”意思是说不要被秋风驱赶而远行。这里的“逐车骑”意思是说不要被秋风驱赶而远行,而要趁早回到家乡去。“新春须上渡江船”,意思是说新年伊始就要乘船过江南来。这里的“须”是副词,意思是说必须、要。这里的“渡江船”是名词,指的是渡江的船。这里的“渡江船”二字是名词,指的是渡江的船。这里的“渡江船”二字就是指渡江的船。这里的“须”字是副词,意思是说必须、要。这里的“渡江船”二字是名词,指的是渡江的船。所以这里的“须上渡江船”意思就是说新年伊始就要乘船过江南来。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它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赵立之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